五行通背拳: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与技击完美结合
五行通背拳: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与技击完美结合
五行通背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独特拳法,它将五行哲学思想与武术技击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拳法体系。这种拳法不仅注重实战技巧,更强调内外兼修,通过长期练习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五行通背拳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并在20世纪初由修剑痴等人发展完善。
五行通背拳结合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哲学思想,通过摔、拍、穿、劈、钻五种基本掌法,形成了一套变化多端、刚柔并济的拳法体系。
五行通背拳的核心在于“纵壑”概念,强调通过手部动作带动全身气血的伸缩开合,从而实现身体的灵活与力量的增强。
练习时需全身放松,气沉丹田,呼吸自然,意念集中,动作松柔灵活,注重内外贯通和刚柔相济。
五行通背拳的技法特点包括摔、拍、穿、劈、钻五种掌法,这些掌法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形成相生相克的关系。
例如,“摔掌”对应金,“拍掌”对应木,“穿掌”对应水,“劈掌”对应火,“钻掌”对应土。这些掌法不仅用于实战,还具有舒筋活血、增强肌肉等健身效果。
五行通背拳还强调“守中打中”、“练中动、动中练”的理念,追求一招制敌的效果。这种拳法特别注重腰背的力量传递,通过背通膀来实现力量的快速传递,达到力生于足、发于腰、通于背的效果。
五行通背拳最讲究“九柔(内)一刚(外)”的皮鞭劲,即内劲与外劲的演练与运用。
通背大师在拳谱中对内劲及外劲阐述道:刚柔之则,刚居其一,柔居其九,过刚则易折,用柔不可独用柔,用刚不可独用刚,用刚相兼用柔,用柔相兼用刚,刚柔相济,刚中含柔,柔中含刚,柔进刚随,刚退柔变而莫测合之。
皮鞭劲是内外兼练的,外要练形——外劲,内要练气——内劲。
用意催气,以气催力,练到形气合一,内外一体,力达鞭梢——“九柔一刚”(寸劲)的程度才算是成功,若达到拳谱中所讲“无影、无形、无柔、无刚”、“包罗万象,万法归一”的高级境界,非八年十年功夫加之系统科学训练难成。
内劲指的是:内气、气血、血脉、意念。
外劲指的是:皮肉、筋骨、力量、形体。
这两方面在通背拳法中都有着不同的传统练习方法,但学者初练时普遍练外劲之形体动作。
因为外劲不是很复杂,只要按照动作要领反复多练、多出力,练出外劲还是比较快的。
仅以六路站桩为例,其中混元桩的伸肩操法是典型的以练内劲之精、气、神、意为主的代表动作,而乾坤桩15种劈掌则以练击响拍打硬功、腰背功力、铁掌指功力等为主,是典型的形体表面筋骨皮的外劲操功法。
实践证明,通背拳内劲与内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长期练习“以意催气”、“气沉丹田”的作用,不仅能使“内劲”行于周身及各部位、力达掌指(鞭梢),有益于散手、技击技术的发挥,而且对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内劲来源于“以心催意,以意催气”,“气为形用,气随形动”,技击之际,气沉者胜。内劲的产生及能量的爆发取决于丹田聚集的真气。掩手劈山炮操法是展示五行通背拳“九柔一刚”皮鞭劲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它完全靠用(内劲)意识导引气血下沉至小腹部,要求全身放松,意识活动似守非守地寄于小腹部,待劈山掌中线击打(外劲)完成到小腹时(腹部憋气),腹部绷起反弹将中拳崩出,整体动作瞬间爆发完成,即“无影、无形、无柔、无刚”,也就是劈掌与中拳两个动作一次完成不停滞。
内劲及内气可增进呼吸功能:
内劲的产生主要是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腹式呼吸是以膈肌的运动为主,当用意识导引气血下沉时,膈肌的运动幅度随之增大,这样胸腔的垂直径增大,就增加了肺活量,使身体吸收氧气效能大大提高,从而增强技击运动量及出拳的爆发力。
五行通背拳在历史上曾有多个流派,如白猿通背、五行通背、洪洞通背等,其中以修剑痴所创的五行通背拳最为著名。修剑痴将五行理论融入拳法之中,使得五行通背拳成为一种兼具实战性和健身性的武术流派。
五行通背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融合了哲学思想和身体锻炼的综合体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