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Spring Festival成官方译名: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讨论
春节申遗成功,Spring Festival成官方译名: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讨论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44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在这一喜讯传来之际,关于春节英文译名的争论再次引发关注。有人坚持认为应该使用Chinese New Year,而忽视了Spring Festival这一官方译名。这种观点不仅狭隘,更反映出一种文化不自信的心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Spring Festival作为春节的官方译名,是由权威部门确定并推广使用的。这一译名既体现了节日的季节性特征,又避免了与其他国家新年庆祝活动的混淆。相比之下,Chinese New Year虽然直接点明了节日的中国起源,但容易与其他国家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产生混淆,不利于国际交流和文化互鉴。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人坚持使用Chinese New Year,甚至对使用Lunar New Year或Spring Festival的人进行攻击,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他们将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上升到文化认同的高度,试图通过语言来划定文化边界,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国际交流的惯例,也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事实上,春节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据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在这种背景下,使用更具包容性的Spring Festival,不仅能够准确传达节日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当然,我们重视春节的文化传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称谓上斤斤计较。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坚持某个特定的英文名称,而在于让世界了解和欣赏春节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与世界分享春节的文化魅力,而不是陷入无谓的争论。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文化不是靠名词来捍卫的,而是靠内涵来传播的。”让我们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春节的文化魅力,让“春节快乐”的祝福响彻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