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摆拍乱象:法律红线在哪里?
短视频摆拍乱象:法律红线在哪里?
近日,一则"西安一女子给同事下药"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视频内容显示一名女子悄悄向同事水杯中投放退烧药。该视频一经发布便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可怕"、"打工人本就不易,还要防恶毒同事"。然而,警方调查发现,这竟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摆拍,视频制作者赵某因蹭热点、摆拍行为被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这起事件并非个案,近年来,短视频摆拍乱象屡见不鲜,不仅消耗了公众的信任,更引发了对短视频摆拍法律边界的广泛讨论。
今年年初,一则"女子挺5个月孕肚征婚"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后经警方调查,这竟是自媒体博主陈某为吸引流量、博取关注,网购假孕肚道具,自导自演的虚假视频。无独有偶,网红"Thurman猫一杯"发布的"在法国巴黎捡获一年级学生秦朗的寒假作业"系列视频,也被证实是为吸粉引流而编造的虚假内容,最终导致账号被多个平台封禁。
更令人愤慨的是,一些摆拍视频甚至涉及虚假助农、诈骗等行为。例如,"凉山孟阳"团队通过摆拍贫困身世短视频,打造虚假人设,以"助农"为噱头销售假冒大凉山特产,涉案金额高达3000万元。最终,该团队8人因虚假广告罪被判9个月至1年2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这些案例暴露出短视频摆拍乱象的严重性。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类行为可能涉及多项违法:
-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编造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可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
- 触犯刑法: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面临刑事处罚。
- 侵犯他人权益:可能涉及侵犯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需承担民事责任。
面对短视频摆拍乱象,平台责任和社会监督显得尤为重要。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把关,优化AI监测机制,及时识别和处理虚假内容。同时,平台应优化流量分配机制,避免"流量至上"的导向。行业协会也应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内容创作和传播。
从社会监督角度来看,一方面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发现的虚假内容,公众应及时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短视频虽然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但娱乐应该有底线。短视频创作者在制作、发布虚构内容时,必须显著标明"作品系演绎"等字样,明确告知观众。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从严整治无底线摆拍的"网红账号",严管背后的MCN机构。平台在加大对虚假内容打击力度的同时,也要把好内容审核关,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推荐机制,避免"流量至上"。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为了蹭热度、赚流量而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通过法律、平台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