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创作的心理学秘密
流行音乐创作的心理学秘密
流行音乐创作不仅仅是旋律和歌词的组合,更是心理学的应用。通过研究人类情感的认知、记忆和生理机制,创作者能更准确地传达歌曲的情感,提高感染力。例如,慢节奏的音乐更容易引发悲伤情绪,因此在创作悲伤歌曲时,可以使用慢节奏元素。此外,音乐心理学还能帮助作品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使其更容易被目标群体接受。这些心理学原理的应用,使得流行音乐更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音乐心理学:解读音乐与情感的密码
音乐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则应归功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流派的努力,他们最初致力于研究音响与感觉之间的关系。例如德国心理学家黑尔姆霍尔茨(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了大量音响强度与感觉反应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6条心理-物理的有关法则。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施通普夫研究了人们感觉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协和与不协和的问题。这个阶段中所研究的内容以音响心理学为主,音乐心理学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20世纪初,音乐心理学才逐步分离出来,着重研究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如西肖尔提出了如何测验音乐才能的问题,库特研究了音乐创造的心理过程与曲式之间的关系等。随着现代心理学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构造派、机能派、格式塔派、精神分析派的各种观点。5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学的出现,又为音乐心理学增添新的内容,使它从研究声音的属性、音乐才能、音乐天资等问题进入到音乐的感知、认识过程及其本质的探讨,并更多地利用科学仪器对心理活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 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以及孤立存在的乐音在内,而有组织的乐音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音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节奏感等。
音乐情感表达的心理学原理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密切。音乐心理学家朗格表示,音乐是获得对自身领悟的一种特殊途径,是人类的认知系统。而认知系统就是人类共享、描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内部世界和外部环境的一套模式。音乐认知系统是大脑中与生俱来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具有音乐认知系统的禀赋,只是在操作水平上存在差异。通过这样的认知系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当我们认可音乐属于人类的一套认知系统的这一观点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人是可以通过音乐去认知、理解、分享和表达相应的情感和认知所处的内外部世界。
首先,音乐是对情绪的唤起。情绪的唤起是有机体受到一种外在的刺激之后,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较剧烈的体验。音乐首先作为一种声音材料,在被播放或演奏的过程中,会对人产生持续的刺激。美国音乐家默塞尔认为,从生理学上讲,音乐会引起明确的和给人印象深刻的反应。
其次,音乐是对情感的承载。音乐是一种在时间上流动的艺术。虽然不能像文字一样进行具体的描述和直观的表达,但是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被刺激主体(听众)持续受到有表达意图的音响刺激,并结合自身感觉回馈,会不自觉加入个人的主观体验、联想认知、想象、记忆甚至是逻辑。此时就为情绪体验产生了持续及稳定的充分条件,这个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开始加入被刺激主体的社会性成分。换言之,此时情感的产生条件开始具备,音乐也就有了承载情感的功能。当然,音乐所承载的情感是特殊具体化与音乐意向化的现实情感。
最后,人们在对音乐的“期待”中感受审美。音乐心理学家迈尔首次提出了系统理解音乐情感和意义的“期待理论”,从功能性意义来看,音乐作为一种外在刺激,它首先可以引起审美主体的情绪反应;之后在作曲家的有意识的符号布局和乐思安排下,个体加入了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情境、认知、观念、记忆、体验、经历、逻辑、文化等综合因素,引起持续的情感共鸣;继而在心理和生理的一系列作用下,音乐中对于某种倾向的塑造以及对于期待的解决的循环过程,使得个体产生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
音乐创作中的心理学应用
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作曲家在生活中寻找和体验,从而获得了深有感触的表现对象,激发了创作灵感和创作动机。他们结合自身的观念系统、学识认知、情绪体验、情感表达方式,在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影响下,将这些与音乐素材和脑海中的音响效果相匹配和对应,并以音符乐谱的方式进行记录。由于记谱法的抽象性,曲谱并不能完全表达出作曲家的所有意图,内容和形式始终处于对立和互补的循环关系中,因此,这就给予演奏者一定的创作可能性和自由表演空间。事实上,这个创作过程从事物到思想,最终成为曲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无论受多少影响因素,在创作者和演奏者之间的传递媒介始终是:曲谱。
演奏者的二度创作。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演奏者所承担的角色是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中介,承担着将谱面化的信息处理成音响材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传达给听众的使命。这个过程虽然在演奏行为发生的当下只占用了一首作品的时长,但实际从大脑刺激、心理调整、情绪体验、情感体会这些维度来看,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经历着非常复杂和综合的心理过程。可以说音乐表演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觉统合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好的演奏效果,演奏前的学习准备、演奏当下对于“他我”和“自我”意识之间的平衡性,以及从演奏之后的返听验证过程来看,都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乐知识储备和准确体会作曲家所要表达情感内涵的能力。因此,演奏者总是需要“前理解”去演奏一部音乐作品,“前理解”的多少决定了一部音乐作品演奏质量的高低。当一位“前理解”丰富的钢琴演奏家去演绎莫扎特的作品时,无论是旋律、节奏的把握,还是和声的转换等,所传递出来的情感表达都能让人更多地感受到古典时期莫扎特的风格。因此,演奏者应该拓展自己的视域,使自己在原有视域之上与作品过去的视域相融合,从而完成一种超越自身的情感表达。在将乐谱符号向音响符号转变的时候(也就是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有义务、也有权利加入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这里当然先要有准确性的问题,同时也得有个性和创新的规范性。无论是哪个视角,都需要演奏者调动自己的感官、运动、记忆、思维等一系列从生理到心理的运动与协调,尽可能和作曲家产生共情,将音乐的功能性意义得以实现,最终呈现形式为:音响。
听众是在音乐艺术活动中最后的接受者。作为审美主体,听众接受音响材料的刺激。虽然不同的审美个体会因为个人经验、对音乐的理解和受教育程度、知觉过程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但是,音乐对情绪的唤起,激活个人记忆和联想,从而产生个体审美体验的原理还是具有相通性的。
跨文化视角下的音乐心理学
音乐的社会功能及其表达的基本情绪具有跨文化普遍性。人类在音乐中体验情绪的能力也许是天生的:新生儿喜欢协和的音乐,并在9个月大小就能区分高兴和悲伤的音乐。这种跨文化普遍性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创作者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创作出具有普遍感染力的作品。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音乐情绪的跨文化效应。该研究通过操纵音乐的声学和结构特征,考察了人们在不同情绪体验下的跨期决策行为。结果显示,音乐诱发的情绪体验显著影响了被试的跨期决策偏好:相比于控制组,高兴音乐组的被试更偏好SS选项,而悲伤音乐组的被试则更偏好LL选项。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音乐情绪对决策行为的影响,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通过调整音乐的声学和结构特征,可以精准地唤起听众特定的情绪反应,从而实现创作意图。
结语
音乐心理学为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深入理解音乐与情感、记忆、认知的关系,创作者能够更精准地表达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同时,跨文化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创作者能够创作出更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作品。在未来的音乐创作中,音乐心理学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音乐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