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10岁以下网民占比4.3%,10-19岁网民占比13.3%。在网络安全方面,未成年人表示曾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为27.2%,遭遇不良信息的比例高达34.5%。”这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揭示了青少年在网络空间面临的严峻挑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将网络暴力定义为“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的欺凌行为”,包括在社交媒体上散播不实言论、通过即时通讯平台发送伤害性信息、冒充他人发送恶意信息等。与传统欺凌不同,网络暴力会留下数字足迹,这既是伤害的延续,也为制止提供了线索。
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 心理影响:感到烦恼、尴尬、愚蠢甚至愤怒
- 情感影响:产生羞耻感,对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
- 身体影响:出现失眠、胃疼、头疼等症状
- 社交影响:阻碍问题解决,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自杀
面对网络暴力,UNICEF建议青少年采取以下行动:
寻求帮助:第一步是向信任的人求助,比如父母、亲人或学校老师。如果觉得跟认识的人讨论不舒服,可以尝试求助热线,如共青团的12355或全国妇联的12338服务热线。
收集证据:保存社交媒体上的聊天记录和相关帖子的截屏,这些证据有助于还原事情真相。
平台举报:如果欺凌发生在社交平台上,可以考虑拉黑欺凌者,并向平台正式举报。社交媒体公司有责任保护用户安全。
报警求助:如果面临危险,应立即报警或寻求其他紧急援助。
预防胜于治疗,UNICEF提出了以下预防建议:
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儿童和青少年应学习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如设置防火墙、识别恶意网站等。
加强立法执法:各国应完善相关法律,并加强执法力度。目前在全球196个国家中,仅有45个国家有足够法律打击涉及儿童的恶意图片。
多方协作:家长、教师、社工、警察和网络供应商都应承担起保护儿童的责任。网络供应商需要提供儿童友好的软硬件,及时删除不良内容。
谨慎分享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前要三思,因为这些信息可能会永久留存。
网络暴力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正如UNICEF所强调的:“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消除所有网上威胁,但通过各方合作,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