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成因的三种解释,草甸和草原有何区别?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成因的三种解释,草甸和草原有何区别?
引言: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为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且分明显干季和湿季。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被用作非地带性的典型案例,但对于其成因的分析存在不同说法,现将各类观点展示,以供读者进一步交流探讨。
观点一:地形影响降水
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因此形成热带草原气候。这一观点来自2012年第6期《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特殊气候类型的界定及成因分析》一文。但此观点无法解释东非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因为地形不会随季节改变,但从相关气候资料可以看出,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
图: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
观点二:地形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共同作用
这一观点出自合肥新城高升学校翟守志老师的道客巴巴刊文《两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非洲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浅析》。文章认为较高的地形使得对流运动相比同纬度地区弱,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又造成这较弱的对流运动在一年中仍然有强弱之分,即干、湿季之分。例如,内罗毕一年内有两个雨季。
观点三:不同干湿性质信风造成降水季节差异
2003年9月刊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浅析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一文指出,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由于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气候暖和,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信风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草甸与草原的区别
- 草甸: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中生是指形态结构和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间。
- 草原:是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草原的形成原因是土壤贫瘠或降水量少,使植物无法广泛生长,而草本植物受影响小,可以广泛生长。
区分角度
生态角度: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具有隐域性。
生长植物角度:草原上的植物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符合“一岁一枯荣”的描述。草甸的植物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个头比较大且对水分的需求较高。
分布面积不同:由于草原是地带性的,因此其往往连成片分布,面积较大;草甸多是非地带性的,因此往往零散分布,面积较小。
所处土壤湿度不同:草原土壤湿度较低,草甸土壤湿度较高。
分类
- 草原的基础分类:热带草原树木较多,温带草原几乎无树。
- 草甸的基础分类:根据草甸植被分布的地形部位,可分为河漫滩草甸和大陆草甸,后者又可分为旱地草甸、低地草甸、山地草甸、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根据植物群落性质,可分为典型草甸、草原化草甸、芜原草甸、沼泽草甸、泥炭草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