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情感:从大脑到心理,情绪如何塑造我们的内心世界
解码情感:从大脑到心理,情绪如何塑造我们的内心世界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的身体经验之一。近年来,心理学家们通过大脑研究解读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揭示了情感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些发现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情感反应,也为改善人际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威廉·詹姆斯提出的情绪理论认为,悲伤由哭泣引起,愤怒由打斗产生。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情感的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中的关键作用。了解这些心理机制,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情感模式的形成过程
人类的情感模式并非与生俱来就完全成型,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分化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时就具备先天性的情绪反应能力,但这些情绪是未分化的、笼统的,主要与生理需要的满足与否相关。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奇斯(K.M.Bridges)提出,新生儿最初只有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这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反应。随着学习和成熟的作用,多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分化出来。具体来说:
- 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
- 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
- 6个月时,痛苦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
- 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快乐和喜爱;
- 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过程。他发现,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现出多种面部表情和情绪,包括惊奇、痛苦、厌恶、最初的微笑和爱好等五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会陆续出现社会性微笑、愤怒、悲哀、惧怕、害羞等情绪。
中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能够分清的情绪反应:一种是快乐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另一种是不快乐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未满足。孟昭兰基于其研究指出,小朋友情绪分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泛化阶段(0-1岁)、分化阶段(1-5岁)和系统化阶段(5岁后)。
情感理论的发展
关于情绪产生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情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其原因纯粹是身体的。他认为,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这一理论颠覆了常识性的观点,即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的产生。
然而,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情感不仅仅是生理反应的结果,还涉及到认知评价的过程。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情感的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客观事物和处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触发积极和肯定的情绪;反之会引起消极和否定的情绪。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人们的情感行为。
东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非西方文化成员比西方文化成员更常用身体部位或器官描述情绪。在情感文化语义学阶段,研究者发现文化、情境依存性和心脏状态三者的关系中,情境依存性有效解读东方文化内感受的误读,结果表明东方文化成员对自我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误判,易受到情境依存性影响,从而引起内心情感的波动。西方成员则更多关注内心心理的微妙变化,情感的关注焦点是从外部环境转移到内心状态。
大脑与情感的关联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从大脑层面探索情感的产生机制。北京师范大学秦绍正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人脑杏仁核情感网络与生理唤醒之间的动态关联模式。
研究发现,杏仁核的两个亚区——中央内侧杏仁核(CMA)和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在情绪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皮肤电生理记录,研究人员识别出杏仁核亚区存在两种动态功能连接模式:整合模式和分离模式。
在整合模式下,被试的皮肤电水平(生理唤醒指标)显著高于分离模式。进一步的机器学习分析表明,整合模式下的动态功能连接能够显著预测实时皮肤电水平,而分离模式则不能。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情感认知的生理心理与脑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情感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相互作用。从新生儿的笼统情绪到成人的复杂情感,从简单的生理反应到涉及认知评价的综合体验,情感模式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心理的成熟和完善。通过深入了解情感的产生机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学会如何更健康地管理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