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让画面出挑的对比设计,彻底告别创意焦虑
7种让画面出挑的对比设计,彻底告别创意焦虑
对比是版式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通过对比,设计作品能够突出重点、增加层次感,并且更具趣味性。本文总结了7种实用的对比设计方法,从大小、颜色到肌理、状态,每种方法都配有具体的设计案例,帮助设计师和设计爱好者提升创作水平。
大小对比
将画面中关键信息或图形元素放大,加大它在画面中的占比。这种对比方法有两种应用场景:
在同类元素较多的情况下,通过大小差异体现被突出内容的重要性。例如,在文字海报中,通过不同大小的文字区分主次信息,减少次要信息对主要信息的干扰。
打破观者认知和空间限制,让大小元素更具张力。通过对比,画面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这种强调对比关系的方法常用于艺术海报设计,具有一定的夸张效果。
颜色对比
色彩对比可以有效突出画面重点、区分信息,特别适用于色彩运用较为克制的设计。通过大面积的背景色和部分主体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能够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不同色相的色彩对比能够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同类色相(色环夹角60%以内)对比,如橙与黄、绿与青等,使设计显得细腻、沉稳、平和。
邻近色相(色环60°~90°)对比,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使画面柔和、和谐、雅致。
对比色相(夹角120°左右)对比,如黄色与蓝色、红色与青色等,对比效果强烈、醒目、有力。
互补色相(夹角180°)对比,如蓝色与橙色、黄色与紫色等,能体现出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矛盾冲突。在作品中使用互补色时,最好选择其中一种颜色作为版面的主色调,其他对比颜色作为辅色或点缀色。
粗细、间距、字体
这一类对比在文字海报中很常见:
粗的字体显得沉重,细的字体显得轻盈,可以用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信息。
字体距离的变化、聚散、疏密可以增加节奏感,让画面更具呼吸感。
不同字体的对比带来不同气质的碰撞,但要考虑字体风格与主题是否适配。
前后、虚实
平面设计中通过前后对比和虚实对比,可以创造空间感:
在主题元素和文字同时成为画面的重要信息时,可以利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例如,在人物海报中,将文字穿插在人物元素中,产生前后位置关系,营造出空间感和深度感。
虚实对比则是将重要元素置于前景,次要元素置于背景,明确突出主体,设计感十足。例如,在文字海报中,将部分笔画虚化,对比中画面更生动、有意境。
肌理对比
通过不同肌理元素的并置,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例如,软与硬、粗糙与细腻、厚重与轻薄等对比,可以增添画面的丰富度和表现力。
动静对比
通过动态元素与静态元素的并置,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
利用倾斜、不规则的形状、运动模糊等,具有扩散感或具有流动性的图形或文字的编排产生动态效果。
用整齐的排列、规则的形状等,具有稳定性的图形或文字的编排创造静态效果。
这种对比可以引导视线流动,传递或活跃、或紧张、或庄重的情绪。
状态对比
在画面中呈现不同群体在同一场景下的不同状态,大多是为了主题服务,能够引发观者对深刻议题的思考。这种对比常用于电影海报和公益海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