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小孩子过早接触网络,会带来哪些问题?
当今小孩子过早接触网络,会带来哪些问题?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儿童首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普遍集中在 6 到 10 岁,甚至有 2.1%的儿童 3 随即开始接触互联网。2019 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 1.75 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 93.1%,其中 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在接触频率方面,儿童每天上网时长大多在 2 至 6 小时,除去必需的学习时间,上网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各学历段未成年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均在五成以上,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比例达到 51.1%,且未成年手机用户中,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 2 小时的达到 12.5%。
至于接触方式,手机成为儿童上网的主要途径,占比达 87.3%。此外,短视频在未成年网民的娱乐活动中比例达到 46.2%,成为仅次于听音乐和网络游戏中使用最普遍的网络娱乐之一。
这种过早接触网络的现象非常广泛,且带来了诸多严重问题。比如,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可能导致孩子价值观扭曲,影响心理健康;过度沉迷网络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产生社交障碍;长时间上网还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如视力下降、颈椎腰椎受损等。
二、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身心发展受阻
孩子过早接触网络,对身心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在身体发育方面,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孩子的视力急剧下降。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超过 50%,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久坐不动的上网姿势还会影响颈椎和腰椎的发育,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出现身体疼痛和体态问题。
在心理健康上,沉迷网络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孩子可能会因为过度依赖网络而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无法上网时就会烦躁不安。同时,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会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人际交往困难,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导致社交障碍。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还可能引发孩子的心理焦虑、脾气暴躁,使其人格扭曲,对其他事物失去兴趣。
(二)价值观扭曲
不良网络信息严重误导孩子的价值观,使其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例如,短视频中的一些内容宣扬过度追求财富、名气和外表,让孩子误以为这是成功的唯一标准。网络上频繁出现的炫富、低俗等现象,扭曲了孩子对生活和价值的认知。
一些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也传递出错误的价值观,如暴力解决问题、不劳而获等。孩子们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忽视了努力、诚实、友善等真正重要的品质。
再如,一些未成年人通过网络晒出不良行为,如未成年妈妈炫耀怀孕等,这种错误的示范会让孩子对道德和伦理产生错误的理解,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正面影响的有限性
孩子过早接触头条网络确实存在一些有限的正面作用。比如,通过网络孩子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一些优质的教育类节目、科普文章等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然而,这种正面作用在与负面影响的对比下显得较为有限。就获取知识而言,网络信息繁杂,真假难辨,孩子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被错误或片面的知识误导。而且,网络上的知识往往较为碎片化,不利于孩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相较于正面作用,负面影响更为显著。过度沉迷网络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导致视力下降、身体发育不良。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易扭曲孩子的价值观,使其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例如,一些不良内容可能让孩子追求虚荣、崇尚暴力,忽视了道德和伦理规范。
此外,孩子过早接触网络还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为他们容易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中,忽视了学业。而且,过度依赖网络会削弱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使其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孩子过早接触头条网络带来的正面作用有限,而负面影响却十分严重,需要家长和社会给予高度关注和正确引导。
四、时代责任的缺失
(一)家长监管不力
部分家长在孩子接触网络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监管引导。有的家长自身对网络的认知有限,无法为孩子提供正确的上网指导;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对孩子上网情况缺乏了解,疏忽了孩子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还有些家长虽知晓孩子上网,但未设定明确的规则和限制,导致孩子上网时间过长、浏览不良内容等。例如,一些家长对孩子玩手机游戏的行为听之任之,未规定合理的游戏时间,使孩子沉迷其中,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
(二)网络平台管理不足
当前,网络平台在内容审核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部分平台对不良信息的过滤不够严格,致使未成年人轻易接触到暴力、色情、欺诈等有害内容。此外,一些平台的实名认证和家长监护机制不完善,无法有效遏制未成年人过度上网和消费。比如,部分短视频平台对于未成年人专属模式的设置不够优化,无法精准推送适合其年龄的内容,且在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长和消费方面存在漏洞。同时,一些游戏平台在防沉迷系统上存在缺陷,使得未成年人能够轻易绕过限制,长时间沉迷游戏。
五、解决之道的探索
(一)家庭引导教育
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孩子的网络教育,培养其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合理控制上网时间,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同时,增加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了解其上网需求和心理状态。其次,制定明确的上网规则,包括上网时间、可浏览的内容等,并严格执行。例如,规定每天只能在完成作业后上网 1 小时,且禁止浏览不良网站。再者,注重培养孩子的信息辨别能力,教育他们识别网络中的虚假、不良信息。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网络案例,提高其警惕性。另外,鼓励孩子多参与线下活动,如户外运动、阅读等,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最后,关注孩子的网络社交行为,教导他们文明上网,尊重他人,不随意泄露个人隐私。
(二)学校教育辅助
学校在网络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可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网络素养,提升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学校还应建立网络监管机制,限制学生在校上网的时间和访问内容。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如社团活动、科技竞赛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此外,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三)社会监管加强
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网络空间。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打击力度。网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类网络平台的审查,督促其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同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监督,设立举报渠道,对违规平台进行严肃处理。此外,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宣传,倡导文明上网,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通过多方努力,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一个纯净、健康的网络环境。
六、结论
小孩子过早接触头条网络,其利处在于能更便捷地获取知识、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但弊端更为显著,如影响身心发展,导致视力下降、身体发育不良,引发心理问题,产生社交障碍;还会扭曲价值观,让孩子追求虚荣、崇尚暴力等错误观念,影响学业和社交能力。
面对这一现象,共同努力改善至关重要。家长应加强监管,以身作则,制定规则,培养孩子的信息辨别能力,鼓励参与线下活动。学校要辅助教育,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提升教师素养,建立监管机制,开展多样线下活动,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社会各界也需齐心协力,政府完善法规,监管部门加强审查,公众积极监督,媒体和社会组织倡导文明上网。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纯净的网络环境,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