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马光砸缸到现代社交新宠:躲猫猫的千年演变
从司马光砸缸到现代社交新宠:躲猫猫的千年演变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个发生在北宋时期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司马光的机智与勇敢,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千年游戏的魅力——躲猫猫。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捉迷藏就已盛行于宫廷之中。《琅嬛记》中提到,唐明皇与杨贵妃曾在月光下玩捉迷藏游戏,用锦帕蒙住眼睛,在方丈之间互相追逐。到了宋代,司马光与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时,一位小伙伴不慎掉入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石头破缸救人,这一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和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中,也都有儿童玩捉迷藏的记载。
时光荏苒,这个古老的游戏在现代社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2023年,一种新型的躲猫猫游戏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走红。这种游戏结合了现代科技,让参与者通过手机共享位置,上演一场现实版的“你追我赶”。
在成都锦城湖公园,一场别开生面的躲猫猫游戏正在上演。近50名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通过微信群组织,每人都支付了19.9元的报名费。游戏开始前,组织者宣布规则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参与者被分为“猫”和“老鼠”两个阵营,每人手腕上都戴有荧光手环,以便与路人区别。游戏开始后,“老鼠”们向公园深处散去,而“猫”们则根据高德地图上的共享位置进行追捕。
这种创新玩法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据统计,北上广深蓉渝苏杭等超过50座城市都出现了相应的躲猫猫社群和线下活动。在重庆鸿恩寺森林公园、成都浣花溪公园、长沙梅溪湖公园等地,甚至出现了上百人共同参与的壮观场面。
为什么这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会在成年人中重新流行起来呢?心理学专家认为,这与现代人的社交需求和压力释放密切相关。当人们融入这类具有游戏氛围的活动时,没有太多压力,其中的输赢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输赢)都可以重来,区别于现实生活不可重复的状态,让人很容易投入其中。此外,其中的社交属性是特别重要的,参与者们具有最初的共同点,这是重要的人际链接,能够提供归属感,这是社交的第一步;而在游戏过程中,各有各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产生自然的接触,包括语言上的、肢体上的,甚至情感上的,这是推进人际关系的重要过程。
同时,这种游戏中的运动性,也有别于中规中矩的锻炼,它会在游戏中设置许多目标去达成,因而更具有趣味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锻炼。其社交距离呈现了一种可进可退的灵活空间,让社交变得没有负担,给人一种天真浪漫的感觉。
从唐代宫廷到宋代书院,再到现代都市,躲猫猫游戏以其简单而富有变化的玩法,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个古老的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