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无花果炭疽病防治指南:从症状识别到综合管理
秋季无花果炭疽病防治指南:从症状识别到综合管理
随着秋季的到来,无花果进入果实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炭疽病高发季节。这种病害由真菌引起,会导致果实出现圆形、稍凹陷的褐色斑块,最终腐烂。为了保护果园,果农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强栽培管理,保持果园通风透光;及时剪除病果、病叶并集中处理;使用中草药制剂如靓果安和大蒜油进行喷雾防治。这些方法不仅安全高效,还能达到绿色有机标准,确保无花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病害识别:无花果炭疽病的症状表现
无花果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和枝条,其典型症状如下:
- 果实:初期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凹陷,表面形成同心轮纹状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团)。潮湿时可见粉红色粘稠物,最终导致果实腐烂或干缩成僵果。
- 枝条:感染后呈现淡褐色斑块,随病情发展会干枯死亡。
秋季防治关键措施
农业防治
清园管理:加大果园检查力度,及时清除树下落叶、僵果、落果及残组织等,结合整枝剪除病枝、病果、病叶并运出园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剪刀在每次换剪果树前消毒或更换剪刀,以免交叉感染。
合理施肥:果园土壤保持稳定,不要使土壤忽干忽湿,秋季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施肥以土壤肥力、树龄、产量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定,一般在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适时追肥,以速效磷钾肥为主,少施氮肥,解决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对元素的需要,满足转换时期的养分供求矛盾,增强树势,施肥时避开果树主根,以免烧根。
修剪管理:采用丛状形修剪法可明显降低因为寒冷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其强健的长势。大的剪口应涂上愈合剂,尽可能地增加剪口的高度。在种植的第一年,可以保持 3
5 根粗大的树枝,修剪到 5080 厘米;2 年生幼树,每株保留 56 个结果枝;在 3月中旬以后,在各结果枝上保持 12 个生长饱满的芽。在 5—7 月份进行夏季修剪,以减少多余的枝条,以保证树木顶部的通气和透光,增强树木的抗病性。在 11 月份至次年 2 月,通过冬剪剪除病虫枝。
化学防治
无花果炭疽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可以在春季萌芽前全园喷施喷施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30%多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消灭越冬菌。果树发芽后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巩固前期成效。大概八月份左右提前全园喷施200倍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以防治炭疽病,采收前十天禁止喷药。
物理和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采用调节大棚温度的方法杀灭害虫,也是物理防治方法的一种,可以有效地防止农药对生态和农作物的污染。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与天敌的联系进行综合防治,主要有:引进害虫的天敌、投药以菌治菌、释放信息干扰素等。果园内种植油菜、紫云英等农作物,加大对瓢虫、赤眼蜂、草蛉等害虫的取食、活动、繁殖和栖息环境的范围扩展,从而增加天敌数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投放天敌来防治害虫。在释放天敌时,要尽可能地减少使用杀虫剂。其他阶段应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保证天敌的生存安全和繁殖。
成功案例分享
在山东某无花果种植基地,果农通过以下综合管理措施成功控制了炭疽病:
-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保持果园通风透光
- 秋季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
- 定期喷施中草药制剂,如靓果安和大蒜油
- 及时剪除病果病叶,集中处理
- 保持土壤湿度稳定,避免忽干忽湿
通过这些措施,该基地的无花果炭疽病发病率显著降低,果实品质和产量都有了明显提升。
综合防治建议
无花果炭疽病的防治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果农应定期检查果园,一旦发现病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同时,要注意不同防治方法的配合使用,如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此外,果农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与桑树、桃树等易感病果树混栽
- 保持果园卫生,及时清除病残体
- 适时采收,避免果实过度成熟
- 采收后做好果实储存管理,防止二次感染
通过科学管理,无花果炭疽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这不仅能保障果农的经济效益,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无花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