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孟阳被判刑背后:短视频摆拍乱象如何治理?
凉山孟阳被判刑背后:短视频摆拍乱象如何治理?
近日,凉山孟阳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11个月,处罚金8万元,再次引发公众对短视频摆拍乱象的关注。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短视频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也凸显了平台治理和法律监管的重要性。
凉山孟阳的“致富经”:摆拍、虚假广告与3000万销售额
凉山孟阳,这位曾拥有386万粉丝的网红,凭借“卖惨”视频迅速走红。他通过拍摄贫困悲惨的身世短视频,成功吸引大量粉丝关注。然而,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2021年3月,凉山孟阳签约成为成都某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网络主播。该公司负责人唐某注册公司,雇佣郭某等人,通过话术、剧本摆拍贫困悲惨身世短视频、打造虚假人设,包装孵化旗下“凉山孟阳”“凉山阿泽”等网红主播。然后,以“助农”为噱头,低价购入非凉山农副产品,贴上“大凉山”商品属性,直播带货假冒大凉山原生态农特产品,销售额超3000万元,非法牟利超1000万元。
2023年5月,针对“凉山孟阳”等网红打着凉山旗号贩卖外地货品行为,凉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立案调查。经调查发现,其直播间售卖的雪燕、红花等商品产地并非凉山。最终,凉山孟阳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11个月,处罚金8万元。
短视频平台的应对之道:从源头治理到事后追责
面对愈演愈烈的短视频摆拍乱象,各大平台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治理。以抖音为例,平台要求所有演绎内容必须显著标注,未标注的将按违规处理。
当某个事件在平台上达到一定热度或收到用户举报时,平台会主动联系当事人进行核实,或者请当地媒体进行调查。在明确结论得出之前,相关内容会被暂停推荐,以防止误导更多用户。
2024年5月,抖音发布《抖音关于实行热点内容核实机制的公告》,对“摆拍”进行严厉整治。公告要求,除了真实热点事件外,所有演绎内容均需要在显著位置或以显著形式进行标注,明确告知用户该内容为虚构演绎,仅供娱乐。
对于疑似演绎而未打标的内容,平台会下发提醒通知。若提醒后仍未打标,平台将视情况采取内容下架、账号处罚、强制标注等措施。对于因未打标而造成公众、媒体误解的账号,平台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全面禁言30天至无限期封禁等处罚。
法律红线:虚假广告的法律边界与处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虚假广告包括以下情形:
(一) 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的;
(二) 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规格、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或者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以及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
(三) 使用虚构、伪造或者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信息作证明材料的;
(四) 虚构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效果的;
(五) 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其他情形。
网红主播在发布短视频商业广告时,如果对其推荐的广告商品或广告商品的相关标准缺乏针对性的了解,发布的短视频商业广告可能构成虚假广告。根据《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违法者可能面临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的法律责任。
此外,如果网红主播在发布短视频商业广告时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还可能面临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广告法》第五十九条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的法律风险,更可能会面临被第三方追究其商誉侵权的民事责任。
多方合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凉山孟阳案件的判决,不仅是对个人的惩处,更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它提醒我们,短视频创作必须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而牺牲诚信和公信力。
平台方需要继续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同时建立更便捷的用户举报渠道。创作者则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产更多真实、优质的内容。作为观众,我们也需要提高辨别能力,不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短视频摆拍乱象,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