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营助力宁波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企业运营助力宁波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近日,宁波市“乡旅共富路”主题活动月在奉化区西坞街道正式启动。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宁波市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还通过主旨演讲、案例分享等形式,深入探讨了乡村文旅运营的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辅橡表示,近年来,宁波市围绕“乡旅共富路”特色品牌建设,累计打造多个示范区和示范村,年吸引游客超3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30亿元。这一系列活动为推动乡村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实践指导。
九龙湖镇:民宿经济的崛起与挑战
九龙湖镇是宁波市乡村旅游的先行者之一。近年来,该镇以“生活美学村”为建设目标,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据统计,目前九龙湖镇已有13家民宿,从2017年的零基础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民宿经济已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民宿数量的快速增长,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首先是监管主体缺失。民宿经济涉及公安、消防、旅游、环保、市场监督、卫生等多个部门,目前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主管部门不明确,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致使一些民宿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地。
其次是规划发展无序。目前秦山民宿仍处于自我发展状态,缺乏合理引导,民宿分布零散,未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域,基本上属于村民利用自己的空房自发经营、有经济实力的人看重一个地方投资办民宿等模式,不符合区域科学布局和合理适度发展的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九龙湖镇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民宿产业发展。例如,计划出台《九龙湖镇农旅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若干意见》,将民宿经营列入补助范围,对符合验收标准的民宿按床位进行补助;并积极鼓励民宿经营者争创市级金宿、银宿,对创建通过的民宿经营户进行奖励补助。
西坞街道:农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西坞街道是宁波市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创建单位,其“金溪五村农文旅”共富工坊项目已成为全市的标杆案例。该项目通过整合五个村庄的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在企业运营方面,西坞街道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例如,米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乡村旅游运营三星团队,通过专业的运营策略,成功打造了多个乡村旅游品牌。同时,街道还成立了农家乐联盟党支部,组织开展民宿管理、乡村旅游等主题特色培训,党员经营户每家结对2-3家群众经营户,指导规范经营,带动增收致富,引领民宿产业健康发展。
此外,西坞街道还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例如,通过挖掘开发汶溪村窑址文化、文种故里文化等历史文化,重塑乡村传统文明。充分利用秦山游客服务中心、秦山文化礼堂、临湖书吧等文化设施和九龙湖乡贤参事会,开展农村文艺人才培训,成立相应文体类社会组织,推进乡村各项竞技比赛及展演,引导村民学习文艺、展示技能、发挥特长,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为民宿注入文化主题,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大力引进、承办各项大型赛事,扩大知名度,吸引人气。
强蛟镇:镇域统筹的“共富”模式
强蛟镇是宁海县的重要滨海板块,拥有独特的“山、海、岛”资源。该镇通过镇域统筹和村庄联动,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实现了从单个村庄到区域协同的转变。
今年“五一”期间,强蛟镇9个村庄共同推出“五一限定游”,通过镇域统筹,周边9个村庄共同推出“五一限定游”:漫步滨海游步道,跟着下渔村的渔民们织网捕鱼;攀登长山岗,闯进骆家坑村赏大滨菊、远眺大海;在峡山村面朝大海,喝咖啡、品海鲜……数据显示,这个“五一”强蛟镇9个村旅游“全线飘红”,迎客近8万人次,同比增长60%,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
强蛟镇的成功经验在于科学的运营架构和发展模式。例如,象山县茅洋乡聘请职业经理人刘建江组建乡村运作团队,成立蟹钳港旅游服务公司,把茅洋乡全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重新做了梳理,按照全产业链、全域旅游的思路,重新构建旅游业态。很快,蟹钳港景区首个旅游业态项目—蟹钳港海景玻璃栈道问世,总投资200万元,仅半年时间,门票收入674万元。
宁波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首先,企业运营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效率。其次,乡村旅游需要打破村庄界限,实现区域协同。通过镇域统筹和村庄联动,可以形成乡村旅游集聚区,释放更大合力。最后,乡村旅游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通过将当地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可以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