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英帕尔战役揭秘:日军为何仓促放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英帕尔战役揭秘:日军为何仓促放弃?

引用
搜狐
8
来源
1.
http://news.sohu.com/20050430/n225407028.shtml
2.
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20-02/06/content_253382.htm
3.
https://www.huaxia.com/c/2021/09/23/785683.shtml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B1%E5%B8%95%E5%B0%94%E6%88%98%E5%BD%B9/2289865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B43RQ60528TUR6.html
6.
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19-09/19/content_243649.htm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B8%95%E5%B0%94%E6%88%98%E5%BD%B9
8.
https://m.krzzjn.com/show-381-83965.html

1944年3月,日本发动了对印度的英帕尔战役(代号ウ号作戦),企图占领英帕尔切断盟军补给线。然而,由于恶劣气候条件、指挥官决策失误以及印军顽强抵抗等因素,日军在战役中遭遇重大挫折,最终被迫撤退。这场战役不仅揭示了日军战略上的不足,还加速了其在二战中的失败进程。

01

战役背景与战略意图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

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

02

日军的决策失误

牟田口廉也站在钦敦江畔,口出狂言,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英东南亚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迅即亲临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部。在听取了集团军司令斯利姆的军情汇报后,蒙巴顿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使日军的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日本军不仅要被迫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此外,盟军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到包围的一些英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又由于雨季即将使一些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对蒙巴顿的这一决策,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们称:“它正中日军的要害,而牟田口廉也中将却没有怎么在意这些。”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分别从南面和东向英帕尔进攻,而第31师团则向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进攻。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的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面对日军的两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之势,驻守英帕尔地区的只有由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军第4军的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两个不满员师。斯库纳斯急电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派兵增援,而集团军下辖的第15军主力尚在300英里以外的若开地区,从地面赶到需时3个星期。蒙巴顿立即向美国人求助,请求美军帮助空运部队。美方很快同意了英方的请求,从3月下旬开始把用于喜马拉雅山“驼峰”运输线的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美国的“达科他”确实是救命恩物,这45架运输机满载着第15军之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从若开飞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的部队保卫英帕尔。

日军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形成了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态势后,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决定以第33师团为主攻部队,逐步从东南向英帕尔推进。为了加强该部的攻击力量,他从山本支队调来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编入第15军的第53师团调来两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战斗。4月10日,日军攻占了英帕尔东南面的伯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英印军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牟田口廉也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又调集了一批新锐部队,企图在坦努帕尔突破防线。经过一连几昼夜的疯狂进攻,日军取得了一些进展,英印军的防线被迫向后移动。此时的牟田口廉也,确实已接近于突破对方防线。但是,他的部队经连日激战,疲惫不堪,官兵们缺乏给养,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甚至0.3两,战斗力大为下降。而英印军却大不一样,他们每天除了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外,还能得到诸如香烟、甜酒之类的物品。

03

气候条件的影响

雨季很快就到来了,地面逐渐变成得泥泞难行。为了再尽最后一次努力,牟田口廉也决定变更主攻方向,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为此日军通过滑溜难行的丛林小道向前推进。6月10日,日军第33师团和配署的第15师团一部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撞,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士兵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和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忍着饥饿在连绵的阴雨中拼死战斗。6月22日,他们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英印军的堵击,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沿。日军官兵们,“遥望英帕尔市街,祁祷着作战成功”。不过,此时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发起攻击了。他们经过数月一系列苦战,打到了英帕尔英军的家门口,却发觉自己无力再迈进去,对日本人来说确实是件天大的讽刺。与英帕尔方面的战况相似,日军第31师团在科希马方向上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

随着雨季的到来,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蔓延猖獗。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士兵们的皮肤常常布满溃疡和脓疮,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躺着任随蚂蚁去叮咬。”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牟田口廉也感到他应当全线撤退了,而在科希马战线上的第31师团司令官佐藤中将未经他同意就先行率第31师团主力撤退了。

04

后勤补给的对比

日军的后勤保障计划存在致命漏洞,即忽略了牲畜也需要饲料喂养。在经过20余日艰难行军抵达英帕尔前线时,日军的牲畜已因缺乏饲料和美英战机轰炸而死亡殆尽,在东南亚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牲畜肉很快腐烂变质、无法食用,口粮、弹药数量急剧下降。日军“因粮于敌”的设想破灭,防守英帕尔的英军在盟国支持下,不仅没有出现日军想象中的溃败,反而顽强固守。战役期间,美国出动运输机昼夜不停地为被围英军提供增援补给,不仅运去了1个师的兵力,还运送了火炮等重型装备。

日军缺乏重武器攻坚乏力,就地补给计划彻底落空。从5月初开始,每名士兵的口粮由每餐6两(1两等于50克)逐渐减少到3钱(1钱等于5克),最后被迫以芭蕉树心、野菜、野草充饥。士兵身体衰弱,成批饿死。

与此相反,英帕尔盆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基地,盆地内遍布营房、医院、军械和弹药仓库,各类大型设施一应俱全,沥青公路纵横交错,还有两个机场。英军即便是在被孤立包围、雨季到来的情况下,也能依靠自身储备及空运补给长期坚持作战。此外,还有一条可供载重汽车和坦克通行的公路直通北方铁路中枢迪马普尔,那里汇聚着来自整个印度的军需物资,距离英帕尔仅100多公里,可以保证英军在整个战役期间不存在补给方面的问题。

05

战役结果与历史意义

7月25日,进攻科希马的日军第31师团那些忍饥挨饿、疾病缠身的官兵开始沿着一条山谷小路向乌克鲁尔撤退。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后来回忆当时日军的狼狈情形时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在路上深可陷足的泥浆里,漂浮着日本兵的尸体。四下里零乱丢散的装备,正是不体面溃败的见证。……那些当初想成为印度征服者的士兵,现在从炮火下得以逃身,带着一身的疾病,正沿着无数条丛林小道,痛苦地向前挣扎前进着……。”

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同意后,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为了好听一些,该命令将这次行动冠以“退却作战”的名义。日军所谓的“退却作战”,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大溃败。当英军沿着铁定公路向钦敦江追击推进时,他们见到了战败者的全部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日军的悲惨之状,据日方自己记载:“这次退却作战是日军战史上未曾有过的艰苦作战。各师团既处于艰苦环境中,而将士还由于长期苦战和补给断绝,早已疲惫不堪;众多的伤病员即使用全部兵力也不能抬着护送,而且处于第一线上的人员也大

英帕尔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日军由于忽视后勤保障,寸土未得,伤亡5.3万人。这次战役也被军史学家评价为“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