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与避暑山庄:河北两大文化地标的历史对话
赵州桥与避暑山庄:河北两大文化地标的历史对话
河北,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孕育出了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被誉为“世界桥梁之母”的赵州桥和清代皇家园林的典范——避暑山庄。这两座建筑,一北一南,一桥一园,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
赵州桥:跨越千年的建筑奇迹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五里洨河上,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这座始建于隋朝大业六年(605年)的石拱桥,由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屹立不倒。
赵州桥的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桥长50.82米,宽9米,南北向横跨洨河之上,桥面分三道,中道行车,左右二道行人。大桥券上方左右各有两个小空撞券,这种建筑式样称为敞肩空撞券,是李春的独特创举。大桥圆弧拱跨度37.47米,圆弧拱的半径为27.7米,圆弧拱的高度为7.23米,扁平率(拱高/跨度之半)为0.38,远低于半圆拱。实际上安济桥圆弧段的圆心角只有84°,略小于1/4圆周,基本上是一座1/4圆拱桥(坦弧圆拱桥),桥拱的仰角为42°(近45°)[1]。1/4圆拱桥的弧长与跨度比为π/(2√2)=1.1,半圆弧拱桥的弧长与跨度比为π/2=1.57,在同等跨度的情况下,1/4弧拱桥的弧长,比半圆弧拱桥的弧长,短少43%。因此安济桥桥身所用石料,要比同跨度的半圆拱桥节省40%以上,既减轻桥身的自重和应力,又使桥面坡度比较平坦,便利桥上的交通。由于安济桥圆弧拱的跨度大,圆弧拱仍然够高,水上船只来往通过非常方便。李春能在1300多年前的隋代意识到大跨度拱桥并不是非半圆拱不可,从而建成这种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弧桥梁结构,是建筑史上一个可贵的创造。
桥的主体结构由4层28道弧形石砌券并排而成,每道弧形石砌券宽约35厘米,砌弧形石券的长方形石块长度在70厘米至109厘米不等,两石块之间由两组腰铁栓牢。为了防止28道并排的弧形石砌券相互分离,李春特意设计每道弧形石砌券在桥的两头略大,逐渐向桥拱中心略微收小,使得靠外边的弧形石券在重力之下,有向内倾斜的分力,使弧形石券相互靠拢。
四个小桥券分布在桥两端,每端二个。这种建筑式样,称为敞肩空撞券,也是李春独特的创举,既能节约石料二百多立方米,又能减轻了桥身五分之一的重量,发大水时还可以起到分洪作用,减轻了洪流对桥身的冲击力量。由于安济桥在工程设计上的许多优点,所以经历了十次洪水,八场战争和多次地震,依然能保留到现在。
桥上各部件的装饰也十分精美,顶部塑造出想象中的吸水兽,寄托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无疆的良好愿望;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精美的石雕群像,各式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尤以蛟龙最为精美。蛟龙或盘踞游戏,或登陆入水,变幻多端,神态极为动人。雕作刀法遒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
避暑山庄:清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时近90年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之一。作为清朝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避暑山庄不仅是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之一。
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和满族的不同建筑特点,展现了清朝的文化底蕴。园内的建筑布局严谨而合理,以水为主线,通过人工湖泊、假山、水池等元素的组合,形成了多个景观区域。建筑材质以青砖、灰瓦、木材为主,色彩柔和,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建筑装饰精美,雕刻技艺精湛,反映出清朝时期的艺术水平。
避暑山庄的景观特色尤为突出。园内有湖泊、溪流、假山、森林等自然景观,景色优美,让人流连忘返。其中,湖泊是避暑山庄的重要元素之一,园内有大小湖泊多个,水域广阔,水草丛生,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光。溪流则是另一个特色,溪水清澈,水流平缓,沿岸树木葱郁,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两颗明珠,交相辉映
赵州桥和避暑山庄,一为隋朝工匠的智慧结晶,一为清朝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赵州桥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石雕艺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避暑山庄则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园林布局,体现了皇家园林的气派和精致。
两座建筑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赵州桥的建筑艺术在1933年被梁思成发现并发表在营造学社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年第五卷第一期。当时安济桥的南端还有一座木构建筑关帝庙,后已不存。梁思成对赵州桥情况担忧:“西面五道券,经过千余年,到底于明末崩倒,修复以后,簇新的石纹,还可以看出。后来东面三道亦于乾隆年间倒了。现在自关帝阁上可以看出桥东面的中部,已经显然有向外崩倒的倾向,若不及早修葺,则损坏将更进一步了。”“此种Open Spandrel构造,直至十九世纪末年,始见于欧洲,后于我者千二百年。故在历史上工程上,实皆有无价之奇迹宝也。……此无价之国宝,行将毁灭”1935年,梁思成与考古学家李济曾有提案,请求国民政府重修该桥,但未有下文。
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和满族的不同建筑特点,展现了清朝的文化底蕴。园内的建筑布局严谨而合理,以水为主线,通过人工湖泊、假山、水池等元素的组合,形成了多个景观区域。建筑材质以青砖、灰瓦、木材为主,色彩柔和,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建筑装饰精美,雕刻技艺精湛,反映出清朝时期的艺术水平。
这两颗文化明珠,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闪耀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