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新风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市场展望
政策新风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市场展望
2024年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调整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本文将结合中国过往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经验,以及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政策逻辑,探讨这一工具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往往承担着调整市场流动性的总闸作用。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通常通过降低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推动经济复苏。这种政策的效果通常表现为多个层面:一方面,融资成本的下降能够鼓励企业加大资本性支出和技术研发力度,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另一方面,流动性改善提高了信贷的可得性,居民消费信心随之增强。同时,资金成本的下降往往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提升投资者的财富感知,从而进一步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通过这样的传导机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上一次中国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可以追溯到2010年,迄今为止相隔了将近14年。回顾上一轮政策经济背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需骤降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面对保增长、稳就业的双重压力,中国政府迅速推出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与之配合的便是力度空前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从2008年底至2009年初,中国央行累计降息150个基点,并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此外,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在2009年激增,新发放贷款达到9.59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这套政策组合的目标是通过加大投资和消费力度,对冲外需萎缩的影响,快速提振国内经济。
这一轮宽松政策不仅推动了经济基本面的快速回暖,也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显著的变化。从市场表现来看,2009年初至中期,中国资本市场呈现“股债双牛”的格局。在货币宽松和经济复苏预期的共同驱动下,股票市场表现强劲,上证指数在2009年全年上涨79.98%。债券市场因流动性充裕而收益率下降,价格大幅上升。这种乐观情绪持续到2010年下半年。随着通胀压力逐步加大,CPI于2011年攀升至5%以上,市场对经济过热的担忧情绪蔓延。伴随货币政策的逐步收紧,债券收益率开始上升,债市转弱,而股票市场则因经济增长势头较强延续了此前的上行态势。从历史经验看,对于国债板块,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代表着债市行情的结束,债牛的持续时间核心在于后续宽货币操作的可持续性。对于股票板块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先由预期推动股票估值上行,而在宽货币的市场环境下,逐渐带动基本面改善,因此股牛的可持续性在于经济基本面的实质性提升。
再反观去年底的货币政策调整,市场之所以对本次货币政策的风向转变反响热烈,表层原因看起来是由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睽违已久,但其实看24年从924以来的政策,从政策层面来看,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政策的发布,实际上已经在政策基调上偏向宽松,而之所以对于字面定义上的“适度宽松”尤为关注,本质上在于对未来政策力度与频率,以及增量政策工具使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的预期调整,这点也与会议上所说的“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相互呼应。
展望当前经济环境,从长期趋势来看,利率中枢下移的可能性较高。首先,宏观杠杆率居高不下使得维持较低利率水平成为必要;其次,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供给减少为经济增速换挡提供了长期压力;而从各国经济发展历史来看,长期回归到适当的经济增速水平也是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国债长端收益率长期下行,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稳定的预期,这也是目前国债长债端价格十分坚挺的支持逻辑。
而从中短期来看,在宽松的货币政策驱动下,利率的下移也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市场活跃程度的上升,将从需求端刺激投资者的消费信心,使得企业盈利面的逐渐修复,最终推动经济复苏的进程。参考上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市场走势,以及经济复苏进程的市场规律,预期未来极有可能迎来股债的共同上行。但在行情节奏上,由于目前的价格已经反映了一部分市场预期,尤其是在经济基本面数据企稳之前,更多可能偏向于震荡行情。因此投资者在大类资产配置、行业板块选择和久期结构调整上仍需保持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