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猪岩:广西古文化的神秘面纱
敢猪岩:广西古文化的神秘面纱
在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附近的大明山脉深处,隐藏着一处充满神秘色彩的考古遗址——敢猪岩。这里不仅是一处普通的岩洞,更是一扇通往广西先秦历史的时光之门。
一次偶然的发现
1974年,那堤村几名村民在敢猪岩的一处岩洞挖掘磷肥时,意外发现了一件铜戈。这一偶然发现揭开了敢猪岩考古的序幕,也开启了对广西先秦历史的全新认识。
2006年,广西考古所李珍带领团队对敢猪岩进行二次发掘。在首次发现铜戈的洞穴南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更小的洞室,里面散落着大量陶片、玉器和人骨。经专家考证,这是一处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墓葬,属于西南地区常见的岩洞葬遗址。
岩洞葬:骆越文化的独特丧葬习俗
在敢猪岩发现的人骨中,有16具遗骸,包括6名男性、7名女性和3名未成年人。这些遗骸四周散落着陶器残片和玉器,显然是陪葬品。这种岩洞葬习俗在广西并不罕见,大明山及其周边山脉自古就被壮族先民视为“祖山”,岩洞葬与先民的居住环境和信仰体系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敢猪岩2号至6号人骨有被火烧灼的痕迹,这一现象引发了诸多猜测。专家认为,这可能与当时的医疗实践、宗教仪式或对疾病的恐惧有关。这种现象在广西其他岩洞葬遗址中也有发现,为研究古代岭南文明提供了重要线索。
骆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骆越文化的岩洞葬习俗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广西境内已发现140多处岩洞葬遗址,其中以红水河、左江和右江流域的大新、隆安、平果、田东、东兰、忻城等地最为集中。
这些岩洞葬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人骨遗骸,还出土了精美的石器、陶器和玉器。其中,用细砂页岩制成的大石铲最具代表性,最大的石铲长达29厘米、宽17厘米,中间厚约1厘米,刃口厚度约0.5厘米。这些大石铲并非实用工具,而是古骆越民族对农业生产工具的崇拜和神化后的祭祀礼器或随葬品。
敢猪岩的独特价值
敢猪岩的考古发现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首先,它揭示了广西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为研究骆越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其次,敢猪岩出土的“豆”形器物,反映了岭南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最后,通过对人骨的研究,考古学家能够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健康水平和文化习俗。
此外,敢猪岩的考古发现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广西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阶段的重要资料。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形式多样,以夹细砂红褐陶为主,部分为泥质陶,胎较薄,最薄的仅1毫米。器物有圜底、三足和圈足的罐、釜、壶、钵、碗、杯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壶底圈镂孔陶壶、足圈杯和碗,制作精美,在广西以前的考古活动中尚未发现过。
神秘传说与文化魅力
敢猪岩在当地流传着许多神秘传说。有人说这里是古人埋藏宝藏的地方,也有人认为“阴气重”,是某种禁忌之地。这些传说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反映了当地民众对这处遗址的敬畏之情。
结语
敢猪岩的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广西先秦历史的认识,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参考。这处隐藏在大明山脉深处的岩洞,见证了广西古代文明的辉煌,也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后人去探索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