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基于“方-病-人”理论应用黄连汤医案3则
黄煌基于“方-病-人”理论应用黄连汤医案3则
黄连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上热下寒”证的经典方剂。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基于“方-病-人”理论,将黄连汤的应用范围大大拓展,不仅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还成功应用于失眠、湿疹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本文通过三个具体的医案,展示了黄连汤在临床中的灵活运用。
黄煌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致力于经方的普及推广工作。笔者在侍诊期间,见黄老师以体质为抓手,从“方-病-人”的辨证体系出发运用黄连汤治疗多种疾病,屡获佳效,大大超出了原方的主治范围,受益匪浅,现结合具体验案对其运用本方的经验分析如下。
黄连汤方源方论
原书记载“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后世从不同角度加以补充。
如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论述:“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益胃。”认为伤寒邪气入里,阻碍中焦气急,使得阴阳上下格拒,阴蕴于下致下寒腹中痛,阳浮于上致胸中热、欲呕吐。
王子接认为,黄连汤,和剂也,即柴胡汤变法。胸中热,欲呕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气阻遏阴阳升降之机,故用人参、大枣、干姜、半夏专和胃气,使饮入胃中,听胃气之上下敷布,交通阴阳,再用桂枝宣发太阳之气,载引黄连从上焦阳分泻热,不使其深入太阴,有碍虛寒腹痛。
章虚谷认为,黄连汤治胃中邪阻呕吐,病在中焦阴阳格拒,而营气起于中焦,故佐桂枝通营,君黄连之苦寒,干姜之辛热,通阴阳,分清浊,然后人参、大枣、甘姜、半夏得以助正气而调和之;因其胸热腹痛,皆由中焦阴阳格拒使然,故为阳明主方。
各家对黄连汤适应证的病机为“上热下寒”的看法基本一致。
黄煌应用黄连汤经验
黄煌教授明析药证本源,着重方证研究,开创体质辨证之门,融聚日本汉方医之精华,采纳现代医学的科学内涵,在“以人为本,以不变应万变”的医学思想指导下,构建经方医学“方-病-人”方证三角诊疗模式,为临床精准使用经方提供了规范。
所谓方证,是中医用方的指征和证据。一般来说,每个方均针对特定的“人”与“病”,这就是方证。比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在“骨弱肌肤盛”的“尊荣人”出现“血痹”疾病时使用,而桂枝加龙牡汤则是在“失精家”出现动悸、脱发、阳痿、梦交等症时使用。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黄煌教授总结出黄连汤则是在“体型偏瘦、腹平肌紧、脉虚缓”中出现“心中烦,心下痞,下利”等“黄连证”时使用。其适用人群的体貌特征多如下:
①体瘦。其人多消瘦及久病者居多;肤色黄暗无光泽;其腹部多扁平,上腹部腹肌菲薄而缺乏弹性(心下痞硬);脐下腹肌板硬,重压有中空感。
②主诉复杂矛盾。上有热(胸中有热),如心烦失眠,胸闷心悸,盗汗自汗,口舌糜烂;下有寒(腹中痛),如脐周或脐下疼痛、脐周或脐下疼痛,尿频、尿无力,阳痿、早泄,月经稀发或闭经等;中有阻(胃中有邪气,欲呕吐),如恶心呕吐,胃胀腹痛,饥不能食。
③舌苔白,或厚腻,根部尤为明显。
④脉虚缓,脉无力,空大,或细弱,或沉迟。
黄连汤适用的疾病谱有:各种胃病见腹痛、呕吐返流、面黄消瘦者,如慢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贲门失弛缓症、神经性呕吐、醉酒后等;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胃轻瘫;生殖系统疾病,如男性阳痿、早泄、遗精、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以及女性的月经稀发、崩漏等;抑郁症;口腔溃疡;舌痛症等。
运用方证相应的辨证方法,临床上不用再受病名的拘束,只要学会抓住主证,有是证则用是方。
病案举例
例1:郁某,男,52岁,2020年4月18日初诊。
主诉:夜间牙龈出血5年余。现病史:夜间口腔牙龈出血5年余,胸口有汗,自觉易疲乏,饮酒后面红目赤,胃纳尚可,喜好零食、甜食,纳食后自觉胃脘部胀满、不易消化,口气重,手足发凉,大便稀溏,每天2~3次,夜尿2~3次、时有遗尿(自小即多),夜眠一般,夜卧凌晨1~2点易醒。
既往史:肾囊肿病史,胆囊结石手术史。家族史:母亲糖尿病病史。
体貌:体型中等,面黄暗油光,表情较少,眼睑红,唇淡,舌暗苔白厚。腹诊:脐跳明显,腹部平。咽诊:咽喉暗红。
中医诊断:齿衄。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中医治法:交通上下,协调寒热。
处方:黄连、肉桂、干姜、炙甘草各5g,党参、姜半夏各15g,桂枝10g,大枣2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2020年4月25日二诊:症有减,出血量减少,伴大便偏干,不成形黏腻。原方加黄芩10g,熟大黄5g。30剂,水煎服,每天1剂。
2020年5月24日三诊:出血症状基本消失,夜寐较前改善,舌淡、苔白。
按
该患者胸口有汗,即上焦胸中有热,必上行头面,故反复牙龈出血,咽诊见咽喉暗红;下焦有寒,故便溏、夜尿频多、时有遗尿,寒热错杂,上下不和,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此为黄连汤证。
此外,黄煌教授在临证中尤擅腹诊,即摸肚子、看脐跳,近代浙江的绍派伤寒也讲腹诊,用腹诊来辨六经。
黄连汤的经典方证“腹中痛”,此“腹中”通常是脐腹部,腹诊多见腹部扁平,患者腹软、脐跳明显,提示腹部肌肉菲薄,这就是应用黄连汤的指征。
方中用黄连清胸中之热,为主药。桂枝、肉桂同用通阳散寒,干姜温散胃中之寒,为辅药。欲和阴阳而交上下者,必调于中,故用甘温之党参补益脾气,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以扶正祛邪调阴阳,共为佐药。半夏和胃降逆,为使药。诸药合用,使上焦得清,中焦得和,升降复常,寒散热清。
二诊时加用黄芩、熟大黄,取泻心汤之义。泻心汤首载《金匮要略》,本方治吐血、衄血如神,以增强止血之功。体内和体外实验亦证明,三黄泻心汤通过作用于内源性凝血系统,具有确切的促凝血和止血作用。
三诊,患者诸症皆除。
例2:陈某,男,53岁,2019年10月31日初诊。
主诉:失眠5~6年。现病史:夜眠欠佳5~6年,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噩梦居多,有心事则更甚,头部、后背易汗出,时有胃部冷、酸感,素来饮酒较多,早泄,大便每天1~3次,有解便不净感。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7年。家族史:父亲有高血压病史。
体貌:身高174cm,体质量75kg,体型中等,头面部多油,面色黄,下眼睑浮肿,营养状态尚可,唇暗红,舌淡、苔白厚,脉沉迟。
中医诊断:不寐。病机:心肾不交。中医治法:燮理阴阳,交通心肾。
处方:黄连、干姜、炙甘草各5g,肉桂10g,党参、姜半夏各15g,大枣20g,20剂,5/2服法,即服5d停2d。2019年
12月29日二诊:连续服用20剂,睡眠较前明显改善,夜寐未再惊醒起夜,可安然入睡,噩梦明显减少,苔已转薄。原方续服20剂,5/2服法。
2020年2月3日三诊:药后诉大便每天1~2次,成形,无解便不爽,诸症好转,夜寐安。
按
中医学认为心属火,肾属水,在正常状态下,心火下降于肾,以温肾水;肾水上济于心,以制心火,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
《景岳全书·不寐》记载:“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火独亢,不得眠者。”
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阳偏亢,虚火内扰心神,故失眠多梦;心火独炽,下及肾水,致肾阴亏于下,精室为虚火扰动,故早泄。
黄连汤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桂枝辛甘温,可补心肾之阳气,黄连、桂枝配伍成对,则全方寒热比例亦随之改变,经此一变黄连汤看似仍升降脾胃,实则已成交通心肾之方。故该方能燮理阴阳、交通心肾,符合“阴阳失调、阳不入阴、神不舍心”之不寐病机。
黄煌教授以黄连汤为治疗失眠症常用方,“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是一副简笔画,勾勒出一个以心烦、心悸、失眠、多梦为主症,伴有消化道症状、性功能不良,或有小腹部拘急疼痛、小便不畅之人。该患者失眠、多梦、遇心事则甚,伴胃部冷痛的消化道症状及早泄的性功能障碍,均符合黄连汤的“方-病-人”的特点。故方选黄连汤为治。
《伤寒论》中桂枝和肉桂可以灵活互换,若用肉桂,黄连汤交通心肾之义更明。肉桂辛以通阳散寒,黄连苦以清热除烦,前人所谓苦辛配伍法,能交通心肾,治疗失眠心悸,是“能使心肾交于顷刻”的交泰丸。
入汤剂,连桂两者药量的比例,原本是一比一,黄煌教授经验可据病情寒热不同适当调整,如不欲食而舌淡红者,桂大于连;如心烦而脉滑者,连大于桂。
除黄连、肉桂外,半夏也有安神催眠的作用,如《灵枢经·邪客》半夏秫米汤治“目不瞑”。现代临床研究也证明,半夏具有交通阴阳的功效,其富含的生物碱、挥发油、脂肪酸、甾醇类等能降低组织细胞内一些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镇静催眠的作用。
《慎斋遗书》指出“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脾胃为心肾上下交通,水火升降必经之地。
方中干姜温补脾胃,党参、甘草补脾益气,大枣补脾和营、养心安神,使脾胃升降协调,上下通连,阴阳协调。
二诊时患者诸症好转,效不更方,予原方续用以巩固疗效。三诊,诸症皆平,寤寐正常。
例3:梅某,男,47岁,2021年3月26日初诊。
主诉:胃脘部胀痛不适3个月。现病史:患者有返流性食管炎病史10余年,曾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时有反复。近3个月来自觉胃脘部胀痛不适,进食生冷后尤为明显,伴有反酸,无嗳气,无恶心呕吐,夜寐尚可,睡眠较浅,大便每天1次,质地正常。
既往史:返流性食管炎、湿疹病史10余年,反复迁延不愈。
体貌:身高176cm,体质量62kg,面色少华,体型高瘦,脐腹部拘急,大腿根部散在粟粒大小的丘疹,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深红色,表面粗糙,覆鳞屑,部分因瘙痒抓破而结痂,多于饮酒后加重。舌胖嫩、苔少,脉缓、沉取无力。
中医诊断:胃痞。病机:寒热错杂,上下不和。中医治法: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处方:黄连、肉桂、干姜、炙甘草各5g,生晒参10g,姜半夏15g,红枣20g。15剂,每天1剂,症减隔日服。
2021年4月18日二诊:胃胀反酸明显好转,舌脉同前,大腿根部散在红色丘疹明显好转,原破溃浸润处已全部结痂,皮疹颜色转淡粉色,瘙痒感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5剂,1/2服法,即1剂药服2d。
按
观其外貌,其人高瘦,腹部扁平,腹肌菲薄而缺乏弹性,其脉缓、沉取无力。这种就是黄煌教授所说的黄连汤适用人群的体貌。
《伤寒论》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从症状来看,颇似胃食管返流病的典型症状。
《腹证奇览翼气》云:“胸中有热迷乱而痛苦,自心下至脐上疼痛,按之硬而干呕者,为黄连汤证。”上焦胸中有热不得降,故炎上而反酸;中焦胃中有寒,故胃脘部胀痛不适,进食生冷后尤为明显,寒热错杂,上下不和。
方中用黄连清胸中之热,为主药。原方中的桂枝,在此案中黄煌教授以常用肉桂代替应用,因肉桂气味浓烈,擅长治疗腹中冷痛,通阳散寒。干姜温散胃中之寒,皆为辅药。欲和阴阳而交上下者,必调于中,故原方用甘温之人参补益脾气。因人参为名贵药材,价格昂贵,黄煌教授一般用党参代替,瘦弱不食者,党参则稍显力薄,黄煌教授多用生晒参。甘草、大枣益胃安中,使之有利于斡旋上下,而调理寒热阴阳,共为佐药。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使药。诸药合用,寒散热清,胃和逆降,其症皆除。
方中此外,黄连汤能解酒。日本《津村汉方手册》中载有黄连汤可治疗消化不良体质者的宿醉症状。黄煌教授临床观察发现,酒客、易醉酒者多见本方证。醉酒、酒精依赖、饮酒后的吐泻以及皮肤病等,都可以考虑用本方。
此案患者湿疹迁延不愈十余年,多于饮酒后加重,予黄连汤治疗后皮疹明显好转,此为治疗胃病的意外收获。由此可见,遣药组方,谨守病机,应手而效,并再次证明中医治病不仅着眼于“人的病”,更是“病的人”。
来源:《新中医》2024年2月第5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