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江校长:用数字化为农村教育插上科技翅膀
余振江校长:用数字化为农村教育插上科技翅膀
“教育是讲情怀的,爱是一切的答案。”这是江村中学校长余振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与起点。正是怀着这样的教育情怀,余校长带领这所位于广州白云区的农村初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从信息化专家到农村教育改革者
余振江校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者,他曾在白云区教育局信息化中心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信息化管理经验。这种独特的背景让他在面对江村中学的困境时,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来到江村学校的第一感受:设备太落后了,电脑发个文件都困难。”这是余校长初到江村中学时的感慨。面对设备老旧、经费短缺、教师信息化水平薄弱等重重挑战,他没有选择大规模购买硬件,而是制定了“一改二培三推四转”的务实策略:
- 基于现状更新设备,满足教学基本需求
- 以强带弱分组培训全覆盖提升教师信息化基本操作能力
- 以任务驱动式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师实践应用能力
- 以企业微信为基础平台,整合各类技术,实现教育工作数字化
打破传统,构建数字化校园
在硬件升级方面,余校长采取了“利旧升级”的策略。他带领团队给旧电脑加装内存条和固态硬盘,让原本即将淘汰的设备重新焕发活力。同时,他还为教学一体机加装摄像头,实现了跨空间的视频教学,大大提升了数字化教学水平。
软件系统的应用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余校长亲自带头,在学校推广企业微信等数字化工具。他不仅实现了日常办公的无纸化,还开发了多个个性化应用系统,将教学、德育、后勤等各项工作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
“以前,老师们会带着小本子去班级听课记录,结束后大家讨论出评价结果形成书面文档进行保存,这样的方式会导致教研工作的周期较长,没办法做到及时反馈,整个学期下来汇总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教务处的陈老师回忆道。而现在,通过数字化听评课系统,老师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评价,系统自动统计分数,教学看板上数据一目了然。
创新家校共育模式
余校长深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他推动建立了“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建设了设施齐备的家校共育活动中心。通过直播和录播功能,不仅本校学生家长可以参与,周边小学和幼儿园的家长也能共享优质家庭教育课程。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在外工作的家长通过智慧教育平台,连线向专家请教和孩子的沟通技巧。当时专家告诉那位爸爸,亲子间意见不同时要先冷静下来,回头再去沟通,看到这一幕,我真心觉得智慧教育平台很方便。”一位学生家长苏女士分享道。
成效显著,示范引领
经过几年的努力,江村中学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不仅实现了真正的无纸化办公,还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化学、教、管、研、评体系。教师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工具,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更重要的是,这种数字化管理模式为学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在白云区40多间公办中学中,2001年居第二名,2002、2003、2004年连续三年居第一名,2005、2006年居第十名,2007年居第四名,分别获得了区五个一等奖、三个三等奖,连续八年获区奖励,被区教育局局长称为区内教学质量层次高、最稳定的四间学校之一。
余校长的创新实践,为农村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思维,也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正如他所说:“因为是一所农村学校,所以水平就会比别人低?我不认同。”这种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江村中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