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蝗虫肆虐,气候变化成幕后黑手?
沙漠蝗虫肆虐,气候变化成幕后黑手?
2020年初,一场罕见的沙漠蝗灾席卷东非和南亚地区,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场被称为7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不仅影响了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等东非国家,还波及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国家,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令人震惊。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一个规模为1平方公里的小型蝗群一天内可以吃掉相当于3.5万人一天的口粮。在肯尼亚,已经有超过7万公顷的农田被虫群覆盖,每平方公里的农田能够容纳多达1.5亿只蝗虫,平铺面积接近250个足球场。在巴基斯坦,这场蝗灾被认为是自1993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而且情况比1993年更为糟糕。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不仅摧毁了农作物,还威胁到了数千万人的生计。在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有超过1300万人正因蝗灾陷入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传统上的政治对手,甚至暂时搁置分歧,携手展开灭蝗合作。
那么,这场罕见的蝗灾与气候变化之间究竟有何关联?专家们普遍认为,异常气候条件是导致此次蝗灾的重要因素。沙漠蝗虫通常在干旱环境中繁殖,而2018年阿拉伯半岛降雨量的异常增多,为蝗虫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随后,这些蝗虫群分别向西进入东非,向东通过伊朗进入南亚,并逐步发展至今。
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蝗虫专家克雷斯曼指出,长时间的潮湿天气是此次蝗灾的主要诱因。沙漠蝗虫的繁殖能力惊人,一只雌性蝗虫可以产下约300颗卵,而新一代的蝗虫数量可以达到前一代的20倍。更令人担忧的是,专家预测到6月,沙漠蝗虫的数量可能比当时增加400倍。
2023年的监测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气候变化对蝗灾的影响。中科院团队发布的亚非沙漠蝗灾情监测与评估报告显示,2023年8月,沙漠蝗主要分布于厄立特里亚中部地区、埃塞俄比亚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以及索马里西北部地区,危害植被面积分别为0.56万公顷、1.48万公顷和0.95万公顷。报告预测,未来两个月,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的干旱条件将不利于沙漠蝗生存,而埃塞俄比亚阿法尔地区由于降水充足,蝗虫数量将进一步增多。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际社会正在积极寻求应对之策。粮农组织建议各国采取绿色技术和生物控制措施,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包括使用生物农药、引入天敌、以及改善农业管理实践。同时,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蝗虫群的扩散,也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根源性挑战。正如粮农组织所强调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冲突、经济放缓和衰退是粮食不安全、营养不良和贫困的关键驱动因素。2022年,全球有6.9亿至7.83亿人面临饥饿,这一数字的增加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这场沙漠蝗灾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生存的重大挑战。它提醒我们,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显现,而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协调和全球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保障全球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