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理新成果:造林验收报告出炉
淮河治理新成果:造林验收报告出炉
近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公布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其中,“安徽淮河生态廊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示范工程,成为淮河治理领域的一颗明珠。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淮河治理的最新成果,更为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淮河作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其流域横跨多个省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的老王坡滞洪区工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老王坡滞洪区工程总投资1.93亿元,治理面积达121.3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堤防加固、护坡、撤退道路等。项目于2018年8月开工,2022年12月完工,历时53个月。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实施后,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7.64%,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97.78%,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林草植被恢复率达97.83%,林草覆盖率为24.6%。这些指标均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且根据水利部办公厅的相关要求,“三色评价”结果为绿色,表明水土保持效果良好。
项目验收组认为,老王坡滞洪区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了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文件要求,完成了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任务,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正常,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项目还注重后续管护,落实了管护责任,确保了设施的长期效益。
淮河治理造林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GPS定位、遥感监测等,确保了施工质量和效果。同时,建立了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淮河治理造林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区内的农田得到了保护,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同时,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提升了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淮河治理造林项目的成功经验,为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下一步,相关部门将继续推进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