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人的性别认同难题:社会如何包容?
双性人的性别认同难题:社会如何包容?
“我在22岁时得知自己是双性人,自此我每天的生活都比以前开心。”伊琳娜·库泽姆科(Iryna Kuzemko)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双性人自我认同的艰难历程。
双性人,这个在很多人眼中陌生的词汇,实际上指的是那些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特征的人。据估计,每100个新生儿中就有1到2个是双性人,这个比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然而,在一个二元性别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中,双性人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什么是双性人?
从医学角度来说,双性人(Intersex)是指那些在出生时就具有男性和女性特征的人。这种特征可能表现在生殖器官上,也可能体现在染色体或荷尔蒙水平上。例如,一个双性人可能同时拥有睾丸和卵巢,或者具有XXY的染色体组合。
双性人的成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由于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的异常,也可能是由于荷尔蒙水平的失衡。据统计,双性人的发生率约为0.018%,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双性人并非罕见。
双性人面临的困境
在当今社会,双性人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社会对性别的二元化认知,双性人往往被视为“异类”,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在教育领域,双性人学生可能会因为性别特征而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在就业市场上,他们也可能因为性别认同问题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双性人在童年时期就被迫接受性别重置手术,这些手术往往在他们尚未成年、无法做出知情决定的情况下进行。
法律保护与社会进步
近年来,国际社会开始重视双性人的权益保护。2018年,加州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对双性人儿童进行不必要的性别重置手术的州。这一举措被视为双性人权益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在中国,虽然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双性人权益的法律,但近年来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已经体现了对性少数群体权益的保护。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都包含了保护性少数群体权益的内容。
从被误解到获得认同
阿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阿华出生时就具有双性特征,但由于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她从小就被当作女孩抚养。在成长过程中,阿华一直感到困惑和压抑,直到成年后才逐渐接受自己的双性身份。
阿华的故事反映了双性人获得社会认同的艰难历程。从最初的被误解到最终获得认同,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个人的勇气和坚持,更需要社会的包容和理解。
正如伊琳娜所说:“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特的,有些人从小时候就看得到混合不同性别特征,但有些人表面上看不出来,要到青春期的时候才表现出来。”每个双性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他们不应该被贴上任何标签,而应该被尊重和理解。
随着社会对性别议题的讨论日益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双性人将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用理解和包容为双性人创造一个更加友善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