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沉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
网络沉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
“截至2023年6月,我国青少年网民数量已接近2亿,其中网络沉迷比例高达26%。”这一惊人的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报告,揭示了网络沉迷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网络沉迷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效率,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甚至社交障碍。
网络沉迷的危害:从睡眠紊乱到社交障碍
研究表明,网络沉迷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多重负面影响。首先,过度使用网络会引发睡眠紊乱。青少年往往为了上网而牺牲睡眠时间,长期以往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身体健康。其次,网络沉迷会影响学业表现。过度投入网络游戏或社交媒体,会分散学习注意力,导致成绩下降。更严重的是,网络沉迷还会导致社交活动匮乏。青少年可能逐渐疏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甚至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这对其社交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网络沉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寻求认同感和成就感,一旦脱离网络环境,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抑郁。长期的网络依赖还会削弱其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认同感,影响心理健康成长。
成功干预案例:多方协同助力青少年摆脱网瘾
面对网络沉迷这一复杂问题,单一的干预手段往往难以奏效。成都法院通过司法途径规范未成年人网络行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成都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诉苏某晴、苏某恩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中,法院认定与未成年人签订的网络直播合作协议无效,强调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这一判决对广大传媒公司起到了警示作用,推动了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另一起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纠纷案中,法院判决游戏公司全额退还充值金,并要求游戏公司落实实名注册制度,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这表明,作为网络游戏企业,应当落实网络游戏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做出适龄提示,并积极探索制定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服务规范,及时解决涉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纠纷。而监护人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消费观,对自己的身份信息和银行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并教育、引导、监督青少年的网上行为。
这些案例表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沉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需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责任,学校和家庭则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专家建议:构建全方位预防体系
针对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多位专家提出了系统的预防和干预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建议,家长应注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多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现实生活的成就感。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注意力从网络虚拟世界转向真实世界。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指出,成瘾是一种逃避和替代行为,建议家长们多多关注亲子关系;小学阶段要关注行为习惯的改变;加强自控力的培养;评估孩子的心理类型;扩展学习类型;重视体力之苦的训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建议家长把电脑放在客厅;让孩子有3-5个好朋友;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目标,把大目标化成小目标;给孩子的手机功能越简单越好;尽可能陪孩子一起上网;找出孩子的优点,哪怕只有一条也要大力弘扬;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能缺席;每天花点儿时间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业余时间;了解孩子的朋友;教孩子几招和大人交往的技巧;培养一两项家庭的共同运动;和孩子一起做家务;理智地支持孩子上网;帮孩子培养一两种爱好或特长。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建议家长们成为“三好家长”,“好关系、好方法、好榜样”。和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用倾听的方法解决争端,首先从自己做起,有节制地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做孩子的好榜样。让小朋友们自己反思与网络的关系,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孩子们提出,玩游戏一定会影响学习、生活吗?我们要学会的是合理控制时间,而不是彻底放弃网络。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打某个网游的级别非常高,还是游戏主播,他在成为我们的小小调研员之后发现,游戏主播这个行业,并不是只会打游戏就可以的,同样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更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做储备,于是这个孩子不仅现在自己不沉迷游戏,还带动了身边的小伙伴一起,大家要做游戏的主人。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强调,要锻炼孩子的自主性,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积极补上这一课。比如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从小选择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错了自己承担后果,做对了自己承担喜悦。如果家长和教师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他们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更容易偏向网络,因为在那里,他们是可以完全做主的。同时对于家长来说,要给予孩子规范使用网络的节奏感,比如每天赋予他们固定的时间去浏览网络,对于他们浏览的内容给予引导等,让他们早日形成自己规划生活的能力。
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网络沉迷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需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责任,学校和家庭则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网络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合理使用。通过建立科学的预防机制,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远离网络沉迷的困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让我们携手行动,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助力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