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范引领,混凝土浇筑现场职业健康管理迈入新阶段
新规范引领,混凝土浇筑现场职业健康管理迈入新阶段
2023年6月1日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与市政施工现场安全卫生与职业健康通用规范》(GB 55034-2022)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建筑施工领域职业健康管理迈入新阶段。作为建筑施工中风险较高的环节之一,混凝土浇筑现场的职业健康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湖北省地方标准,探讨混凝土浇筑现场职业健康管理的新趋势。
主要职业健康风险
混凝土浇筑现场存在多种职业健康风险,主要包括:
粉尘危害: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在运输、搅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长期吸入可导致尘肺病。
噪音污染:混凝土搅拌机、振捣器等设备运行时产生高强度噪音,可导致听力损伤。
振动危害:手持振捣器等设备产生的振动,长期接触可引发手臂振动病。
高温环境:夏季施工时,混凝土浇筑现场温度较高,易导致中暑。
化学物质暴露:外加剂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对皮肤和呼吸道造成刺激。
最新管理要求
新实施的《建筑与市政施工现场安全卫生与职业健康通用规范》对职业健康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强制性标准:本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系统化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包括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等。
健康管理:强调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建立健康档案。
防护设施:要求配备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定期维护检修。
具体管理措施
结合湖北省地方标准,混凝土浇筑现场应采取以下职业健康管理措施:
个人防护装备: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尘口罩、耳塞、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在高噪音环境下,应使用隔音耳罩。在粉尘较多的区域,应佩戴防护眼镜和呼吸器。
环境监测: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噪音强度等指标,确保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湖北省要求,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应延长拆模时间,防止混凝土结构表面过早干燥产生裂缝,同时减少粉尘飞扬。
健康管理:建立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应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培训教育:作业人员必须经过职业卫生培训,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湖北省规定,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应急处置: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施。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和现场急救用品。
实际应用案例
武汉某大型建筑工地在新规范实施后,全面升级了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智能化监测:引入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现场粉尘、噪音等指标,数据异常时自动报警。
个性化防护:根据工种特点,为作业人员配备个性化防护装备,如防振手套、隔音耳罩等。
健康管理平台: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平台,记录每位作业人员的健康检查结果,实现健康管理数字化。
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该工地的职业健康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职业健康管理正朝着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智能监测设备:可穿戴设备监测作业人员的生理指标,及时预警健康风险。
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作业人员的健康数据,预测职业病风险。
虚拟现实培训:采用VR技术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个性化防护:根据作业人员的个体差异,定制个性化防护方案。
混凝土浇筑现场的职业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施工单位、作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随着新规范的实施和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筑施工领域的职业健康水平将不断提高,作业人员的健康权益将得到更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