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最新指南:急性心肌炎治疗迎来新突破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最新指南:急性心肌炎治疗迎来新突破
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了《中国成人心肌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4》,为急性心肌炎的诊疗提供了最新的权威指导。该指南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组织专家制定,结合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指南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以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全球大流行,心肌炎的病原学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制定新的诊疗指南显得尤为重要。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提高心肌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
诊断标准更新
临床诊断标准
指南对急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患者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发病前有发热、咽痛、腹泻等前驱症状,或有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 心电图异常,如异常Q波、QRS波增宽、ST-T异常等。
-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CK-MB)升高,或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升高。
- 超声心动图(UCG)显示心肌壁运动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
无创诊断金标准:心脏磁共振成像(CMR)
指南强调,CMR是临床诊断心肌炎的无创性“金标准”。它能提供心肌形态、心肌壁运动和组织学改变的无创评估,对心肌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确诊金标准:心内膜心肌活检(EMB)
EMB是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能判断心肌炎的病原体及心肌炎症类型,对制定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心肌病理切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镜下炎症细胞>14个/mm2单个核白细胞)和心肌细胞损伤。
治疗方案更新
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的治疗
抗心律失常治疗:对合并三度或高度房室阻滞伴或不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心肌炎患者安装临时起搏器;如二度Ⅱ型房室阻滞且血液动力学稳定,可严密观察,暂不安装临时起搏器。
代谢治疗:
- 曲美他嗪:对于中国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具有改善心肌酶、心律失常、心功能及一些重要的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 α、IL-6)的良好作用。推荐用于症状较为明显、考虑为急性心肌炎、慢性活动性心肌炎患者的辅助治疗。用法为:35mg bid曲美他嗪缓释片或20mg tid曲美他嗪片;建议持续使用至患者症状缓解;
- 辅酶Q10:作用于心肌细胞氧化磷酸化和能量生成过程,有抗氧化自由基、减轻心肌损伤的作用。推荐用于急性心肌炎、慢性活动性心肌炎患者的辅助治疗。用法为:每次100mg,每日3次,建议持续使用至患者症状缓解;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判断决定。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治疗
机械循环支持:对于出现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机械循环支持设备。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心肌炎,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判断决定。
专家解读
专家指出,新指南的发布将对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指南不仅更新了诊断标准,还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明确指导。这将有助于提高心肌炎的整体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心肌炎诊疗进入新阶段。通过规范诊断流程和治疗方案,临床医生将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治疗心肌炎,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心肌炎的诊疗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