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游》看四大才子的生活
从《少年游》看四大才子的生活
《少年游》是诗词史上一个经典的词牌名,王国维、柳永、晏殊、苏轼都曾以此为题创作。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文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王国维在《少年游·垂杨门外》中展现了浪漫与寂寞并存的才子生活;柳永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回忆了年少时的肆意张狂;晏殊的《少年游·重阳过后》描绘了一幅秋日美景,并寄托对意中人的眷恋之情;而苏轼的《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则表达了离家在外的思念之情。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四位才子的文学才华,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各自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王国维:浪漫与寂寞并存的才子生活
王国维的《少年游·垂杨门外》描绘了一个才子的浪漫夜晚:
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这首词写于1905年,当时王国维与江苏师范学堂的同伴们在酒后途经沧浪亭,恰遇有人骑马擎着火炬迎面而来。林间宿鸟被火光惊得乱飞,一位同伴脱口吟出杜甫的“炬火散林鸦”诗句,王国维闻之大喜,连夜填成了这首词。
词中“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描绘了一个浪漫的夜晚场景:在垂杨小院,酒罢阑灯送客,扶醉上马,帽檐不正。这不仅写出了少年的风流和浪漫,还巧妙地用了一个典故——南北朝时北周大司马独孤信是个美男子,一次日暮打猎归来,帽子不正,第二天城里就有许多人故意模仿。王国维这里用“上马帽檐斜”既写出了才子的醉态,也展现了其风度。
下片“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则展现了才子的另一面:酒醒后看到西窗上的竹影,提笔能写出才气横溢的歌词,胸中藏有无数的书卷。这样的才气和气度,正是一个文人最理想的生活。
柳永:年少轻狂与现实感慨的交织
柳永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则展现了另一种才子的生活状态: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这首词写于柳永晚年,他回忆起年少时的轻狂岁月,感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词中“长安古道马迟迟”描绘了词人骑马缓缓行走在长安古道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高柳上的蝉鸣、夕阳、秋风等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氛围。
下片“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三句“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则直抒胸臆,道出了年华易逝、旧友零落的感慨。
晏殊:秋日美景与相思之情的交融
晏殊的《少年游·重阳过后》则展现了才子的另一面: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意中人的思念: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这首词写于重阳节后,描绘了秋日庭院中的美景。词中“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点明了时节和环境,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但接下来的“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却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朱红的栏杆旁,芙蓉花竞相开放,显得格外妖艳。
下片“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进一步描绘了芙蓉花在霜月下的美丽姿态,仿佛能唤回春天的生机。最后两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则寄托了词人对意中人的思念,暗示这美丽的花朵应该留给心爱的人。
苏轼:离别相思与文人柔情
苏轼的《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则展现了文人的柔情与才情: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今江苏镇江)。词中“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通过“飞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的巧妙比喻,写出了离别的时间之久和对归家的期盼。
下片“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则展现了词人的柔情与才情。词人对酒邀月,却感到风露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最后两句“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则通过月亮照耀画梁的意象,暗示了词人对家人的思念。
结语
通过四位才子的《少年游》作品,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不同侧面:有王国维的浪漫与寂寞,柳永的年少轻狂与现实感慨,晏殊的秋日美景与相思之情,苏轼的离别相思与文人柔情。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文学才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少年游》这一词牌,也因此成为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