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玉碎凤凰叫”爆红:一首诗里的通感艺术
“昆山玉碎凤凰叫”爆红:一首诗里的通感艺术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句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诗句,近期因独特的通感艺术在网络上走红。这句诗不仅展现了李贺非凡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通感手法的魅力。
《李凭箜篌引》:一场音乐的盛宴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公元811年至813年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中描写的是梨园弟子李凭弹奏箜篌的场景,通过一系列瑰丽的意象,展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全诗以“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开篇,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接着通过“江娥啼竹素女愁”等句,进一步烘托出音乐的感染力。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则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通过通感手法,将音乐的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感艺术:跨越感官的诗意表达
通感,又称联觉,是一种将不同感官感受相互转换的修辞手法。在“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中,李贺巧妙地运用了通感,将听觉体验转化为视觉和触觉形象。
“昆山玉碎”以玉器碎裂的清脆之声比喻箜篌的高亢音色,同时通过“玉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音乐的质感。“凤凰叫”则以神鸟鸣叫的清越之声形容乐音的穿透力,通过凤凰这一视觉形象,进一步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而“芙蓉泣露香兰笑”更是通感的典范:将晨露拟作芙蓉的泪水,将香气拟作香兰的欢笑,通过视觉和嗅觉的双重转换,生动地描绘出音乐的哀婉与欢快。
从古代到现代:通感艺术的永恒魅力
这首诗之所以在当代走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通感艺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李贺通过通感手法创造的多维感官体验,恰好满足了现代人对艺术的追求。
此外,这首诗的走红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开始怀念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古典艺术。《李凭箜篌引》中展现的不仅是音乐之美,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境界。
结语:通感艺术的价值
通感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突破感官的界限,创造出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审美体验。在《李凭箜篌引》中,李贺通过通感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见、可感、可触的意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视听盛宴之中。
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展现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音乐、感受艺术的新视角。正如李贺在这首诗中所展现的,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而通感艺术,正是实现这一跨越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