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必读:张鹏翮的《元宵》
元宵节必读:张鹏翮的《元宵》
元宵灯火九衢开,薰动阳和淑气回。今夜驿亭高处望,一桥明月照行台。
这首《元宵》诗出自清代著名诗人张鹏翮之手。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四川遂宁人,是康熙年间的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河道总督等职,以清廉正直著称。这首诗创作于他宦游期间,通过对元宵节夜景的描绘,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灯火辉煌映九衢
“元宵灯火九衢开”,首句点明了元宵节的标志性景象——灯火通明。这里的“九衢”指四通八达的街道,象征着城市的繁华。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有张灯结彩的传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汴京的元宵灯会就已十分壮观,街道两旁布满彩灯,更有各种杂耍表演,热闹非凡。张鹏翮用“九衢开”三个字,生动地展现了元宵夜灯火辉煌、人流如织的盛况。
春意盎然暖人心
“薰动阳和淑气回”,这句诗描绘了元宵节正值初春时节,天气渐暖,万物复苏的景象。这里的“阳和”指温暖的阳光,“淑气”则是指春天的气息。元宵节作为春节的延续,不仅是一个赏灯的节日,更是一个迎接春天、祈求丰收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放烟花等,以此来驱赶冬日的寒冷,迎接春天的到来。
高处望月思乡情
“今夜驿亭高处望,一桥明月照行台。”后两句诗笔锋一转,从热闹的街市转向了宁静的月色。诗人站在驿亭的高处,望着远处的一桥明月,不禁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这里的“行台”指官员出行时的临时住所。在元宵节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里,诗人却身处异乡,只能通过明月寄托思乡之情。这种对比更显出诗人的孤独与落寞。
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张鹏翮的这首《元宵》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包含了丰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首先,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街市的繁华与个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其次,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通过明月这一意象,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深邃的情感。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幸福的美好向往。诗中描绘的灯火、明月等意象,都是元宵节的重要文化符号。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
结语
张鹏翮的《元宵》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了元宵诗中的佳作。它不仅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更抒发了一位清廉官员的思乡之情。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高远又落寞的形象,一个在异乡目睹灯火辉煌的清官,他的眼界与情怀因身份的特殊而变得更加复杂。通过对驿亭与明月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他依然能够保持清白的内心,体现了一个作为官员必须具备的品德。
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提醒着我们,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也要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同时,诗中所展现的清廉正直的品格,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