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妙招
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妙招
在新时代背景下,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心理学方法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提升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心理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谈话法:建立情感连接
谈话法是通过有目的、有指向的谈话过程,了解学员心理状态,并分析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一种心理学方法。在军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员可以通过谈话法,针对学员入学的阶段性,对于存在一定心理困境的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例如,对于大一新生,从国防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其做好从学生到军人的角色转变,以迈开军人生涯的第一步。
暗示法:激发自我调节
心理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引导方法,即利用语言暗示、形象暗示等方式,让个体内心产生一定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主动的自我暗示,从而指导、调整其行为活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直截了当的命令引导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员可以从心理学上汲取经验,利用“曲线救国”的心理暗示,激发学员调节自身思想、行为的主动性。
典型示范法:树立行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尊、自强是每个人对自己最基本的渴望,而在与榜样的对比中,我们又总是相形见绌,这样的差距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动力。在军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员应该利用青年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为其树立起行为的榜样,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到革命老区去体验生活,参加革命纪念馆等,在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在校园内开展练兵比赛,让学员在竞争的压力下,在榜样、典型的示范指导下,提升思想政治觉悟。
心理换位法:培养同理心
换位思考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其具有扎实的心理学依据。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强调“将心比心”,而在军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员也应该强调学生社会情感的发展。由于每一个学员在身体素质、家庭环境、学习能力、个人经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交流中必然会存在障碍,这时教员就应该引导学员做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样就能够逐渐平抑彼此之间的角色差距,并构建协调的人际关系。
定势影响法:培养积极心态
所谓“定势”,简单来讲就是某种习惯的行为或者思想倾向会个体处理当前问题产生一定的暗示或影响。对于军事院校的学员而言,他们在长时间的思想教育中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社会的是非善恶形成了基本的评判标准,对于政治虽然表现出热情,但是却不够成熟,因此,教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针对学员的思想倾向进行引导与干预,主动挖掘学员身上的闪光点,并鼓励其不断放大,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定势影响。
最佳心理状态法:把握教育时机
从心理学上讲,对于个体的心理干预讲究最佳时机,如果错过了个体心理问题的最佳引导时机,其干预措施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在军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应该如此,根据学员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思想政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手段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教员在工作中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学员制定全面多维的思想教育方案,寻找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心理服务工作的创新实践
在第74集团军某旅,心理骨干们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个性化心理服务。他们不仅记录了官兵的基本信息、心理健康评估、能力倾向测验、咨询记录等项目,还通过绘画投射、心理测评等方式,及时准确地掌握官兵的心理特点和动态。
为了提高心理骨干的专业能力,该旅定期组织心理骨干集训,采用互动式培训方式,让基层心理骨干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他们还建立了梯次配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心理服务工作网络,确保心理服务覆盖到每一名官兵。
应用心理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心理学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心理学方法的局限性:不能将心理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应该根据学员的思想状态有选择性地应用心理引导。
方法应用的综合性:前面所阐述的几种方法是较为常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员的心理状态进行灵活选择、综合利用,并不断探索新的引导方法,提高教育方法的适用性。
克服思维定势:努力克服思维定势、刻板印象所产生的心理认知障碍,为学员营造公平的学习环境。
创新与调整: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推动心理学指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研究,构建完善的教育引导方法体系,提高教育效果。
心理学方法的引入,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插上了科学的翅膀。通过深入了解官兵的心理需求,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不仅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更好地激发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部队建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