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358万老人上门服务 监测182万低收入人口 江苏民政5年实事答卷“充满温度”
为358万老人上门服务 监测182万低收入人口 江苏民政5年实事答卷“充满温度”
过去5年,江苏民政部门在养老、社会救助、儿童福利、区划地名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从为358万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到监测182万低收入人口,江苏民政交出了一份充满温度的“五年答卷”。
“江苏民政这5年“专题发布会
养老服务: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江苏民政部门细化实施《江苏省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基本养老服务实行项目清单化管理。据统计,全省80周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制度实现全覆盖,5年来累计发放116.5亿元。同时,实施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政策,累计发放补贴金额超5亿元。
在机构养老方面,江苏已签约普惠养老机构187家、床位3.41万张,优先服务经济困难家庭中的失能、高龄、独居、残疾等老年群体。此外,江苏还建成2万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由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类机构”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聚焦经济困难以及高龄、空巢等特定老年人群,通过专业组织上门按需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全省已覆盖358万老年人。2024年,江苏还将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以旧换新,为14万户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目前,江苏已建成500多加标准化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居家社区服务站点1.8万个;建成各类老年助餐点8000余家,服务老人数超过140万;在业养老机构2200余家,床位数38.2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9%。
在人才培养方面,江苏现有各类养老服务、护理人员6万名,建设全国首家本科以上层次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同时,江苏修订《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出台《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连年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长护险制度实现13个市全覆盖。
此外,江苏还创建163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培训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227.44万人次。
地名管理:法治化与文化传承并重
在地名管理方面,江苏聚焦扩大中心城市发展优势,完成南通市崇川、港闸两区合并和海门撤市设区,调整徐州市中心城区。优化设置后,南通市中心城区面积由1521平方公里扩至2460,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10%,跃升全省第四;徐州市鼓楼区面积由69平方公里扩至8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7%。
在推进地名管理法治化方面,江苏持续净化地名环境,备案公告地名6700多个,清理整治“曼哈顿”等不规范地名3900余条、不规范地名标志1万多块。同时,江苏建立地名文化遗产评定体系,评定地名文化遗产5300多个。制定出版《江苏省标准地名录》,收录地名近2.8万条。
儿童福利:全方位保障困境儿童
在儿童福利方面,江苏分类保障47.5万名困境儿童,关爱服务2.05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全面摸排建档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体系。建立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目前集中养育孤儿、散居孤儿全省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2859元、2265元。
2022年起,江苏率先将重病重残儿童纳入制度化保障,每年投入约7.59亿余元,给6.7万余名重病重残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补贴。对于年满18周岁在册保障困境儿童,仍在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等就学的,持续发放保障金至毕业,平均每人每年2.72万元。此外,江苏还做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项目,5年来共资助4386名符合条件的孤儿,每人每年1万元。
社会救助:动态监测提升精准度
在社会救助方面,各级财政部门5年累计投入资金约370亿元保障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截至目前,全省共保障低收入人口97.2万人,其中低保对象64.5万人,特困人员20万人,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4.9万户12.7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20万人次。
目前省级共监测低收入人口和其他风险对象共182万人,去年各级共发送预警信息14.6万条,实现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此外,江苏还在“千社万岗”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行动中,开展各类就业服务5532场次,共为1.7万名大学生提供优质岗位;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现有景区婚姻登记点28处、户外颁证基地90处、婚俗文化馆(文化长廊)74处、婚姻文化创意街区18处;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12万余人次。强化“民政+公安”救助寻亲协同联动机制,积极利用省智慧寻亲平台,对受助人员开展身份查询,五年来,成功寻亲1524人;全省现有登记或认定的慈善组织845家,慈善组织(含基金会)总资产超3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