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门”问“道”览“大好河山”——走进张家口大境门景区
登“门”问“道”览“大好河山”——走进张家口大境门景区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门高12米,宽9米,进深13米。全国广播融媒体记者走进美丽河北“21℃的夏天·长城脚下话非遗”大型采访活动第一站来到大境门景区,只见太平山东西对峙,一道雄关拔地而起,大家沿城墙拾级而上,登临山顶,周边群山一览无余。闭目遥想,张库大道上声声驼铃恍惚穿过历史的云层缓缓飘来。
全国广播融媒体记者在大境门前合影
大境门 (远景)
大境门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长城“四大关”,连接着曾经车水马龙的万里茶道。大境门叫“门”不叫“关”,为什么呢?
导游告诉记者,大境门长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最初城墙设有仅容一人弯腰出入的暗门。清朝入主中原后,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彻底纳入统一版图,曾以长城为边关的传统防线不复存在。
出于对边境贸易的管理需要,“关”就变成了开放包容的“门”。清顺治元年(1644年)豁开暗门,并拓宽加高,始称大境门。现有的这两扇门板,在万里长城所有关、门之中,是唯一的清代原装门板。
大境门顶部大平台,安放有几门大炮
与那些知名关隘“下城上楼”相比,大境门顶部只是一个开阔的大平台。平台下木制铁皮大门上方镶有巨大匾额,上书“大好河山”。为1927年时任察哈尔都统高维岳所写。读“大好河山”意境深远,读“山河好大”别有一番情趣。
大境门 (近景)
河北·大境门段长城分布图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境门段由大境门景区、来远堡遗址公园、明德口街三部分构成。从大境门穿门而入,迎面就是商铺林立的明德口街,整条街宛如一幅古今交融的市井图卷,街上美景美食数不胜数,还有观光小火车、打卡小景观等等。
明德口街街景
司木集文创店门口汉服秀
目前,张家口以大境门长城文化旅游区为核心门户区,实现大境门北广场、大境门长城段、明德口街、来远堡遗址公园一体化运营,以明德口街开设的司木集文创店为基础,推进大境门文创产品的研发及景区文旅IP的输出,结合现有的“不二大境门”公众号、“口街商城”App、“境门有礼”等资源,整体叫响“大好河山”文旅品牌。
境门有礼文创店
成体系打造之下,沿街的文创店内集合了近百种与长城有关的商品——雪糕、折扇、剪纸、拼图、冰箱贴等等,“门”在这里可以吃、可以拿、还可以带走。以“杨氏面塑”工作室为例,每天参观、选购的游客络绎不绝。货架上,以历史人物、戏剧人物、卡通人物等形象,创作的作品琳琅满目。
杨氏面塑是张家口市级非遗
杨氏面塑作品
全国广播融媒体记者登临大境门,触摸历史印记,感受文化魅力之余,还能走街串巷守望幸福的烟火人间。明德口街分为4个功能区:民俗文化旅游区、创意文化休闲区、娱乐互动区和旅居度假服务区;4条特色街巷:“山河长廊”中心景观街、酒吧街、花鸟街和顺城巷。白天,透过这扇巍峨雄壮的“门”,大好河山映入眼帘;入夜,街巷依旧灯火通明。吃过夜宵,游客走进“境曲社”,围桌而坐,品茶水,欣赏相声演员以长城为灵感创作的作品,时不时开怀大笑。这又何尝不是放松身心的好方式。
中心景观街“山河长廊”航拍
中心景观街“山河长廊”夜景
境曲社相声演出现场
张库大道的起点就在大境门。作为“万里茶道”北向枢纽的张库大道,是亚欧大陆茶叶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张家口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茶叶贸易的关键枢纽。全国广播融媒体记者团走进大境门,还能聆听“万里茶道”的回响。
来远堡西门
长城大境门段是一道防御体系,由大境门、小境门(西境门)、来远堡、张家口堡共同组成。大境门东侧不到百米的位置还藏着一个“小境门”。“小境门”实名为西境门,门高2.7米,宽只有1.62米,与大境门相比确实小了不少。门虽小,却是明朝下巨大决心才开设的。
小境门
过了这道门,往南就是来远堡。当时,小境门(西境门)既是战争前线,又是边境贸易的桥头堡。在考虑安全和保证贸易的双重条件下,这个仅容一车一马通行的“小境门”便应运而生。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说,“今日张家口之繁荣,由来久矣。溯其流源,乃由一马市始耳。”这里所说的“马市”就是“来远堡”的前身。
来远门
来远堡周长二里有余,城墙高三丈五尺,下以条石为基,四角各建城楼一座。堡开西南,正北两门,东临清水河,在河畔筑堤建坝,并在河中设水栅,形成完备的防卫屏障。来远堡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由时任宣府巡抚汪道亨主持修筑。堡城建成后,汪道亨借《论语》中“近者悦,远者来”之意,将城堡命名为“来远”,属于“茶马互市”的重要交易场所之一。
来远门近景
来远门附近边贸场景
张库大道线路示意图
万里茶道路线示意图。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07期
张库大道鼎盛时期,大境门内外聚集的各国客商多达9万余人,中外商号、银庄等5000余家,茶叶、绸缎、瓷器、皮毛等堆积如山,大批驼马牛车商队川流不息。来自江南的绸、缎、布匹,产自武夷山的茶叶,山西的盐,从千里之外转运到来远堡,在此加工、装箱。然后商帮利用驼队和老倌车装载货物,出大境门前往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恰克图(清代中俄边境重镇),进行对蒙、对俄贸易。
大境门上堡牌坊,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拆除
大约在康熙末年,来远堡开始被称为张家口上堡。后来,来远堡(上堡)和张家口堡(下堡)逐渐连成一片,就此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作为边贸陆路口岸的张家口,逐渐变成与“走西口(山西右玉县杀虎口)”齐名的“东口”。
来远堡遗址公园
曾几何时,张库大道上,数以万计的老倌车与骆驼,运送着一批批货物,夜以继日地穿梭在蒙古高原上,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此成就了晋商富可敌国的财富。如今,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开展,长城在张家口得到了更好保护和更科学利用。
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张家口市桥西区分会场
8月10日至11日,长城脚下话非遗—2024剪纸文化大会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交流活动精彩上演,本次活动分为张家口市桥西区、蔚县两个会场。桥西区大境门景区集中展示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现场设置长城沿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展区、河北省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成果展区等,组织近百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
全国广播融媒体记者团采访照
国家级非遗蔚县剪纸
大境门非遗特色街区文创店
大境门文创作品
全国广播融媒体记者漫步大境门非遗特色街区,可以近距离欣赏剪纸、面塑等非遗展演,逛一逛精致特色的非遗店铺,看看非遗戏曲展演,享受非遗之美。与此同时,还能和专家学者、来自全国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探讨非遗项目在带动地方群众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实践经验。移步换景中,大家切身感受到张家口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为牵引,构建起的“长城文化+旅游+现代商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