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融科技发展趋势:AI+agent将深入应用,金融科技出海热潮延续
2025年金融科技发展趋势:AI+agent将深入应用,金融科技出海热潮延续
2024年是金融大模型广泛应用的一年,从工商银行到兴业银行,各大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探索AI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然而,AI技术的应用是否会让银行业更加内卷?2025年,金融科技又将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AI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现状
大模型是AI的一种应用形态,对所有产业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具体在金融行业中,银行的前中后台各个环节上都有AI大模型应用的空间,前端和客户的触达,不光是客服,还有前端的洞察,产品的创设,再到客户的维护和服务,银行内部的管理等各个环节上都会涉及AI应用。
从实际落地环节要考虑两件事,一是成本,从银行角度来讲,大概率是把AI当作降本增效的手段,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银行希望在过程当中能得到回报,这种回报一般来说体现在成本的节约、客服体验提升等方面,这块意味着,可能需要考虑短期回报的问题,因此如何节约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成为当下应用的方向。
二是提高服务能力,在成本可控范围之内提升辅助。现在很多银行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将AI大模型应用在客服、风险管理人员,甚至包括决策人员,为他们提供知识导图,分析底层基础,或者在与客户交互的对答范围,这都能提高服务客户的质量,但现在更多还是辅助作用,并没有替代人。
AI是否会加剧银行内卷?
AI不是打破内卷,它会让银行更卷,AI的应用会让所有的行业会变得更加卷。降本增效的目的就是卷,所以AI只会让人更卷。从长远看,这意味着这些领域现有的人力供给是过剩的,当然也不代表银行不需要人才,而是它需要其他领域的人才,一方面是技术人才,但是除了技术以外,可能还有和AI能够更好的协同的人才。这意味尽管AI替代了一些人,但最终还是要和其他一些人进行合作,但它并不能完全独立,因此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机协作仍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模式。因此能够很好驾驭和引导AI的人才可能会变得非常重要,这类人才可能需要的性质比较复杂,不光是技术人才,还包括在场景应用当中将场景应用需要和AI能力相结合,将AI的能力很好地输入到产品当中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客户服务端其实是可以打破内卷的,如果把AI运用到外部开拓市场,有可能就不那么卷了,因为把蛋糕做得更大了。怎么用AI更好地识别客户,触达客户,创造更好的风控环境,从而拓展可能性边界,我觉得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天我们大量技术运用进入到一些场景中探索潜在业务,这也是我们的未来,但它的模式和今天的模式会完全不同,所以想要打破内卷,首先是要对外,一方面是怎样更好地应用技术本身,另一方面可能涉及到客户市场端的监管;第二在内部方面可以实现内部结构的调整,去适应AI应用之后的状态,这也意味着银行内部的管理架构和形态在未来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业务点上的专业人才会越来越少,通才会越来越多。
金融科技在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科技不是投入越多越好,也不是说技术越先进越好。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银行业说到底是服务业,所以它还是以客户为中心来考量技术的应用,对于银行来说,得到客户的认可,并转化成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对银行来讲才是成功的。
所以我要纠正一个错误的印象,大银行的金融科技一定是领先的,或许大银行花的钱更多,但科技并不一定是领先的。因为不同的银行的客群是不一样的,比如某些农商行的客群是以老年人为主,以线下为主,那研发那么多人工智能,并且投入很大,并不能产生很大的效益,这种模式在商业上和战略上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以客户为中心得适当数字化转型才是合适的,因此不同银行区分自己的目标客群需求是非常重要。如果有线下客户需要,这时候我线上化或者科技投入并不一定收效好,技术还是要以能解决问题最好。
所以在现阶段小银行不要慌,不会因为投不起科技或者投的比别人少就弱,要看客户买不买单,如果现在的状态客户满意就是没问题的。如果客户觉得有些东西银行确实要改进,再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调整,当然客群有各种各样的客群,有个人、小微企业、地方政府等等,这些客群并不一定对科技有高度的需要。
所以我不认为大小银行二者差距会很大,我反倒觉得有些中型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可能会超过大银行。第一是中型银行是投得起钱的,第二是他们比较实际的,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化差异特色,而不需要面面俱到。
2025年金融科技发展趋势
把金融科技放到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角度去看,未来几年从机构角度看,都是从业务端、客户服务端以及所有围绕客户的方面进行展开,说到底还是通过技术赋能更好地去识别、洞察客户需求,触达客户,然后构建起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产品服务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中后端的数字化转型也会随之而深入。
2025年会迎来AI+agent更深入、更成熟的应用。在数据层面,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也会给很多的金融科技企业带来新的业务方向,而且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已经是一个明确的规划,2028年要有100个,所以这对整体的数字金融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算法和数据之外,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2024年也涌现了一些密态计算、代码疫苗等新型的安全技术。
金融科技企业会延续出海热潮,出海可能从香港和东南亚进一步向南美甚至东欧扩展。从应用上,也从传统的互联网金融和支付开始往区块链、ToB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去发展。企业整体来看还是会面临经营上的一些困境,所以企业还是以保证正向的现金流为主。
在数据方面的应用,无论是可信数据空间,包括数据资产的进一步的深化应用,金融科技和产业数字化的双轮驱动会进一步加速,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会进一步往全产业链去做双轮驱动的优化配置。最后是加密资产或者国内的数字人民币应用,货币桥其实已经有了最简单的可行方案,所以我觉得数字人民币也有望在2025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