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这些用药原则要记牢
妊娠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这些用药原则要记牢
怀孕后,准妈妈的身体会发生许多变化,这使得她们在面对细菌感染时需要格外谨慎。那么,孕期和哺乳期使用抗菌药物有哪些注意事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业医生的建议。
怀孕后细菌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因
怀孕后,人体免疫系统受到影响,细菌更容易侵入体内,从而诱发感染。妊娠期平滑肌松弛和随后的输尿管扩张,因妊娠增大的子宫会压迫膀胱和输尿管,都是导致妊娠期肾盂肾炎的高危因素。据统计,约有 2 - 10% 的孕妇会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其中 25 - 40% 可能会发展成急性肾盂肾炎。妊娠期免疫抑制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也会导致其他系统感染的风险增加。
妊娠期感染用药必要性
我们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例,妊娠期泌尿系统感染及无症状菌尿都是较为常见的孕期并发症,对母体和胎儿都有严重危害。对于母体而言,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引起急性肾盂肾炎,导致高热、寒战、腰痛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若病情反复或迁延不愈,可能损害肾脏功能,增加孕期子痫前期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无症状菌尿时,虽然孕妇没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但存在进展为肾盂肾炎的风险。在孕早期,无症状菌尿可增加流产的风险;随着孕期进展,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后果。而且,细菌产生的毒素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给胎儿的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因此,妊娠期对泌尿系统感染和无症状菌尿都需要密切关注和积极处理。
妊娠期患者抗菌药使用的基本原则
- 禁用药物:有些药物就像 “危险分子”,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比如奎宁,在妊娠期不建议使用。
- 避免应用或慎用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可能对母体产生不良反应,其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后,可能影响胎儿肾脏、内耳发育,影响胎儿的语言发育和生活质量。妊娠期间,尤其是后期,肝脏负荷加大,像四环素类药物、抗真菌的三唑类药物等容易导致肝损害,这类药物需谨慎使用。不过,如果病情确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用药的必要性和风险,必要时严密观察下谨慎使用。
- 可选用药物:药物毒性低,对胎儿和母体无明显影响,也没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如头孢菌素类等 β -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妊娠期感染时可以选用。
哺乳期使用抗菌药物后能否哺乳
哺乳期妈妈用抗菌药物后能否继续哺乳,取决于药物是否进入乳汁、乳汁中的含量、宝宝能从乳汁中摄入的量以及药物对婴儿是否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磺胺甲噁唑少量分泌至乳汁,可能导致婴儿发生核黄疸,先天性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婴儿还可能发生溶血性贫血;氯霉素可能导致婴儿骨髓抑制;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婴儿发育中的关节。很多时候,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但少数药物在乳汁中的分泌量可能超过母体药量的 1%。大部分情况,我们建议用药期间暂停哺乳。妈妈们在哺乳期用药可以听从医生的指导。
小知识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药物妊娠期应用方面有相关分类。1979 年发布的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分为 A、B、C、D 及 X 类,为用药提供参考。2015 年 6 月 30 日,执行了新的妊娠与哺乳期标示规则(Pregnancy and Lactation Labeling Rule, PLLR),用详细文字阐述药品对妊娠期、哺乳期等的影响,帮助医护人员处方和决策。不过要注意,新规则不包括非处方药物(OTC),OTC 药物仍使用 A、B、C、D 及 X 类分级体系。目前药物排泄到人乳中的信息可在 LactMed 网站(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01922/#IX - S)上获取。
准妈妈们和哺乳期的妈妈们,了解这些知识,能让我们在面对细菌感染时,更加科学合理地用药,守护自己和宝宝的健康哦!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号·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