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错了,却反而比对的人更有理?丨认知失调
为什么有些人错了,却反而比对的人更有理?丨认知失调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错了,却反而更有理?为什么有些人越“错”越勇,反而更有理?从心理学角度,这其实是一种认知失调现象。本文将通过一个60多年前的末日预言故事,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
一个令人费解的故事
60多年前,有一个群体相信世界末日将在12月21日来临。他们的领袖玛丽安·科琪向所有信徒承诺,他们将在12月20日夜里被一架飞船接走,飞到安全的地方躲避灾难。
很多追随者都放弃了工作,舍弃了家业,散掉了多年的积蓄,等待着末日的到来。然而,时间终于来到了午夜,院子里却没有宇宙飞船出现的迹象。到了凌晨2点,他们已经变得异常忧虑。而等到凌晨4点多的时候,玛丽安抛出了一个全新版本:正是因为信徒们无与伦比的忠诚,世界已经被救赎了!
令人惊讶的是,这群人不仅没有放弃信仰,反而变得更加虔诚。他们的心情从极度失望变成极度欣喜,走上了街道,逢人就宣扬自己的信仰,并要求新闻媒体报道这个“奇迹”。
认知失调理论
实际上,当时在玛丽安的“追随者”中,有一位很年轻的心理学家,名叫利昂·费斯汀格。他在报纸上看到了玛丽安宣扬世界末日的消息,便决心潜入其中,一探究竟。最终,他通过对越“错”越勇这一现象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的行为与之前的自我认知(通常是积极正面的认知)出现冲突时,会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不舒适、不愉快的情绪,即认知失调。
例如,对于追随者们来说,自己舍弃了工作、家业、积蓄,来等待飞船的救援,最后却发现这纯属无稽之谈时,他们如果承认自己从头到尾都是错的,无异于晴天霹雳——不仅丧失了无数资产,而且显得自己很蠢。承认错误、承认自己很蠢,是特别痛苦的一件事。
因此,他们会更希望能够合理化自己的所作所为,使之显得有意义。一旦某件事是合理的、有意义的,人们就会心安理得,认知上的失调也随之消散。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再次相信玛丽安的话,相信是自己的祈祷拯救了人类。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没有他人帮忙找借口,人们在出现认知失调时,也会无意识自动地进行自我辩护,即为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自我辩护与撒谎不同,撒谎是有意识地欺骗别人,而自我辩护则是无意识地欺骗自己,说服自己是对的——“虽然事情发生了,但这不是我的错!”
面对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自我辩护,很本能的一种反应:
- 错不在我,别人也这么做;
- 错不在我,是他太傲慢无礼了;
- 错不在我,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生活中,自我辩护十分常见。例如一个人已经尝试戒烟,但最后却失败了,那么ta就可能通过一些方式来减少自己没有毅力来戒烟这种认知失调:我爷爷吸了一辈子烟,还不是活到了80岁;吸烟虽然有风险,但是可以放松心情呀……
这个时候,你根本没有办法说服他们。神经科学方面的也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认知失调的状态时,大脑的理智区域完全停止了工作。
在丧失理智后,人们就可能会表现出令旁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就像疫情期间那些明明没有按照规定隔离的人,即使面对明文规定,他们也会特别强势地为自己辩护。因为如果不自我辩护,就不得不要承受“我做错了一件很严重的事儿”所带来的煎熬。
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我辩护这种对错误的外在归因,未必是一件坏事——它能够保证我们在夜里安然入睡,而不至于自我攻击。但自我辩护就像是流沙,终究会让我们陷入深渊。
首先,它会限制我们发现自身的错误;其次,它会歪曲事实,扭曲记忆,让我们丧失对问题清晰评估的能力;最后,它会加深爱人、朋友、亲子之间的裂痕,以及让我们很难放弃那些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各种关系中的攻击行为,会愈演愈烈。例如,A因为心情不好,向B大发脾气。事后,A对自己的做法感受到了一些失调,ta心里暗想:“像我这样一个温柔善良的人,怎么会无缘无故发脾气呢?”为了减少失调,ta会让自己相信,B并不无辜:“ta是个笨蛋,说话很让人不舒服,而且他肯定也会对我发脾气。”
一旦A开始责备B,那么ta就会在下次有机会的时候,发起更猛烈的攻击。也就是说,为自己的攻击行为辩护,导致了更多的攻击。最终丧失了温柔善良,成为人人喊打的“暴君”。
哪些人更不会承认错误?
一项有趣的研究发现,人们宁可为自己做的事情道歉,也更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也就是说,人们更可能表示:“对不起,我冒犯到了你”,也不愿意说:“你是正确的,我犯了个错误”。
究竟哪些人更不会承认错误,更容易陷入认识失调中呢?
- 较为自恋的人
最近,有研究者分析了不同性格的人,在社交媒体上互动方式的区别。结果表明,较为自恋的人会痴迷于不断发表自己的成就和优点。但是,这种以高度积极的自我形象为特征的人格,几乎从来都不会承认自己的过错。因为如果这样做,就会直接与他们对自己的期望产生冲突:优秀完美vs.低级错误,出现认知失调。
但有趣的是,他们总是喜欢对别人吹毛求疵,处处挑剔过错。
- 自尊心较强的人
认知失调的减少,能够让我们的自尊心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正是我们往往对自我辩护视而不见的原因,通过这种不经意间的自我欺骗,我们会拒绝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因此,当我们对自尊心有着强烈的需求时,往往会为了维持自尊,避免承认错误。而那些自尊心较强的人,往往对自尊心的需要也更高。
著名心理学家Roy Baumeister做过一个关于赞扬与讽刺的实验,发现那些自尊心较强的人,被别人讽刺自己写的文章较差时,他们会给予对方严厉的惩罚,表现出很强的报复性——他们所使用的噪音惩罚时间长度,要高出普通学生的3倍。他们接受不了讽刺,因为那样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因此也接受不了承认自己是错的。
- 缺乏责任心的人
有多少人,持这样的观点:“如果我不对自己的过错负责,那么这些错误就将不复存在,我的行为也不会造成任何后果。”
当一个人缺乏责任心时,无论犯了什么错,ta都会尽力去否认、推卸。总之一句话,不想负任何责任。
从自我辩护,到自我反省
前些天,中国的一句古话“火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一个人做事情如果没有成功,做了很重要的决定最后却失败了,需要反过来从自身寻找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自省”不仅仅是在自我批判,也包括自我肯定。就像朱熹说的那样: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所以大叔会觉得,自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自我辩护的沼泽,那才是真正的愚蠢。但如何才能避免自己在犯错后,被认知失调这种糟糕的情绪牵着走呢?大叔在这里为你总结了几种方法,相信你也会逐渐让自己更适应失调,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行为与看法)。
- 放弃自我辩护
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先放弃自我辩护,就像挑剔别人的行为那样,通过积极反省自己的行为,打破自我辩护的恶性循环。这是特别重要的一步,但也是最难的一步。
其中的关键,是在“我们感受到的情绪”和“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反应”之间进行片刻思考。当认识到自己正处于一种认知失调的状态时,我们就可以做出更敏锐明智的选择,而不是任由自我辩护这种习惯性的保护机制,来消除内心的不协调。
例如,大叔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经过调查得出了关于某一问题的研究结果。但是在答辩时,却遭到专家老师们的质疑,认为这一研究毫无价值而且缺乏理论支撑。这无疑是当头一棒,让人瞬间怒火中烧:“我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但专家们却认为毫无意义?”很明显,这样的想法意味着已经产生了认知失调,就像舍弃了所有财产的信徒们一样,难以接受自己最终的信仰是虚无的。
然而,好在这位朋友第一时间意识到了自己正处于认知失调的状态,才没有滋生“这群专家都是白痴”的想法。相反,他表达了自己难以接受的情绪,没有任何否认。
你也可以这样,把情绪和行为分开,理解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做出承认错误的行为。
- 承认错误,是真正的强者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承认错误,是因为把“错误”和“愚蠢”联系在一起,而且会倾向于认为向别人承认错误,意味着自己能力不行,让人看不起。真的会这样吗?
Anna Bruk等研究者让一群人想象一些情景,其中一部分人想象的情景是向别人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另一部分人想象的则是别人向自己展现他们脆弱的一面。例如,做了错误决定后,主动承认错误。
然后,所有的参与人员都需要评估自己或别人在呈现脆弱的一面时,表现出的勇气程度(courage)和软弱程度(weakness)。
结果表明,那些想象向别人呈现自己脆弱一面的人,认为自己的勇气程度更低,而软弱程度更高;相反,那些想象别人向自己呈现脆弱一面的人,则认为他们的勇气程度更高,而软弱程度更低。
这说明,在向他人呈现自己脆弱一面时,例如承认自己的过错,我们会高估负面影响,高估别人会消极看待我们。实际上,当别人看到我们可以主动承认错误时,反而会认为我们更加有勇气,这种行为象征着力量,而不是软弱。
敢于承认错误,是真正的强者。
- 用行为弥补认知失调
改变认知失调一般有两个方向:改变想法vs.改变行为。由于前者更简单,所以人们更倾向于改变想法,例如决心戒烟但失败后,为了不让“自己是个有毅力”的人这一信念崩塌,人们会开始认为吸烟也没啥事儿,而且还能放松心情。这样一来,烟就戒不了了。
相反,如果通过改变行为来让自己更加协调,那么便会避免找借口推卸责任,避免合理化自己的过错。例如,疫情期间不遵守规定隔离,被纠正后,可以积极配合改正,进而维护内心的“遵纪守法好公民”的形象;戒烟失败后,继续尝试戒烟,维持内心“坚持不懈”的形象……
最终,你会发现自己是越挫越勇,而不是越“错”越勇。
写在最后
作家刘慈欣在其代表作《三体》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大叔深以为然,当我们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时,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永远也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更不用提去改正错误了……周而复始,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傲慢、越来越狭隘。
希望读到今天这篇文章的你,也可以意识到为什么有些人会越“错”越勇,意识到自己其实也会无意中自我辩护,疯狂找借口。这些或许都是人之常情,当我们能够正面面对时,生存的阻碍就会减少一些。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