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人数下降对经济有何影响 婚姻滑坡各地都有啥招?
结婚人数下降对经济有何影响 婚姻滑坡各地都有啥招?
结婚人数下降的现象始于2013年达到顶峰后,随后进入了长期下滑趋势。尽管2023年出现了一次小幅反弹,但到了2024年又出现了大幅下降。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也对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措施应对这一挑战,从健全婚恋社会支持体系到移风易俗,从职业技能培训到创业扶持,一系列举措正在逐步展开。
2023年的短暂反弹主要是由于疫情期间积压的结婚需求集中释放所致。而2024年恰逢甲辰龙年,被一些人视为“寡妇年”,传统观念较强的人群因此选择避开这一年结婚。
从长远来看,结婚意愿下降、初婚年龄推迟、适婚人口减少以及婚育成本压力是导致结婚人数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个体意识逐渐觉醒,对婚姻的期待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强烈。此外,初婚年龄也显著延后,从1990年的平均23岁推迟到了2020年的28.67岁。作为婚育主力的90后和00后群体,相比80后减少了数千万人口,这也直接影响了结婚人数。
地方政府积极应对大龄青年婚恋难问题
“近三年婚姻登记数据表明,我县初婚年龄呈现大龄化且逐年升高,结婚人数逐年下降,其中高层次女性人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农村男青年单身比例较高,出现明显的‘农村男生娶不到,城市女生嫁不出’现象。”今年7月,一份发布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网站上的提案答复称,大龄青年婚恋难问题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象,构建健全的大龄青年婚恋社会支持机制迫在眉睫。
铜鼓县文明办、县妇联、县人社局和县总工会联名回应称,为解决大龄青年婚恋难问题,采用如下举措施逐步解决问题。一是着眼长效,健全婚恋社会支持体系。把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重视关注青年婚恋问题,纳入移风易俗、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考核指标中,通过部门联动方式推动凝聚全社会关心和解决青年婚恋问题的合力。二是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婚恋观。联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切实做好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积极组织策划开展融入婚恋文明内涵的群众性活动。三是多措并举提升青年婚恋能力。结合产业园等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农村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同时积极建立和发展“红娘”大数据,整合婚恋相亲交友活动,探索打造青年们喜爱的集体婚礼、相亲交友、文体兴趣、组团参与志愿活动等项目,激发青年参与热情。
福建莆田:倡导“零聘金”或“低聘金”
在福建莆田,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今年6月就“缓解农村大龄未婚问题”答复称,该区始终坚持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行为的人和事的整治、引导,通过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约定俗成相关标准,不断巩固婚嫁彩礼6.8万元的文明风尚,同时积极倡导“零聘金”或“低聘金”,引导未婚青年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的同时有效降低结婚成本,减轻适龄青年结婚压力,形成良好的移风易俗倡导新风舆论氛围,推动社会文明风尚实现良性发展。
当地通过委托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常态化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持续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等,不断丰富职业技能培训渠道和内容,开拓眼界,启发思维,提高青年技能水平和增收本领。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降低创业成本,激发青年创业热情,解决就业和致富问题,为婚姻创造良好基础。
福建龙岩:移风易俗与技能培训并举
福建龙岩的漳平市也从移风易俗、技能培训等角度着手应对农村大龄青年娶妻难。据漳平市民政局今年5月介绍,漳平每个行政村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台账,将婚事新办纳入村规民约。引导人们移风易俗,逐步摒弃农村结婚的繁杂仪式和昂贵的彩礼聘金,树立节俭的婚姻观。
当地持续深入开展“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村庄清洁等专项行动,推动村庄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提升农村青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吸引更多外出务工的适婚青年返乡。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