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宁波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的对策建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宁波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的对策建议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32389772_121106832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也离不开高素质人口的有力支撑。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宁波生育水平持续走低。“十三五”时期受到二孩政策刺激曾短暂回暖,但总体下降趋势没有改变,2021年常住人口出生率降至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2个千分点。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人口安全问题,把握三孩政策落地实施机遇,旗帜鲜明地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创新推动“婚孕育教”全过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精准地释放生育潜能、践行优生优育,切实将人口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扎实打造“甬有善育”幸福民生品牌。

宁波人口生育基本情况

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2010-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中位数为9.4‰。最高值出现在2017年,达到10.0‰;2021年为6.7‰,较2010年下降2.6个千分点。

育龄妇女数量小幅增长,占比下降明显

2020年“七普”时全市常住人口育龄妇女(15~4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20~34岁)人数分别为232.7万、101.2万,较2010年“六普”时分别增加1.7万、0.4万,占常住人口比重分别下降5.6个和2.5个百分点。

初育年龄不断推迟

2020年户籍育龄妇女平均初育年龄达到29.08岁,较2015年延后1.35岁。

二孩生育率快速拉高后又回落

受二孩政策影响,“十三五”时期出生人口二孩生育率呈现大波峰状态,2017年全市户籍出生人口二孩生育率达到“十二五”时期以来峰值(44.43%),较2015年提高12.83个百分点。之后逐年回落,2020年降至38.63%,全省第10,仅高于舟山。金华(48.44%)、台州(47.05%)、衢州(46.97%)、丽水(46.6%)等城市二孩生育率仍保持45%以上水平。

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低位运行

与二孩生育率相匹配,2017年全市常住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也达到“十二五”时期以来峰值,之后快速回落,到2020年“七普”时已下降到1.0,远低于全国水平(1.3)。国际上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

宁波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主要症结

毕业年龄、综合成本、生殖健康、教育质量等硬条件和婚育观等软环境,都会对生育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当前,要高度重视造成宁波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五方面“硬”症结。

初婚年龄趋晚

2021年全市男女平均初婚年龄超过28岁,较2010年延后2.1岁。晚婚必然造成晚育,多胎难度大大提升;其中一部分还演变成为单身、丁克,削弱生育基础。2010年“六普”时30~49岁未婚男女占同年龄段总人数的2.6%,到2020年“七普”时已提高至6.7%,提高4.1个百分点。

婚育成本压力加大

结婚的费用居高不下,市统计局相关调研显示,2021年全市农村青年平均结婚费用30.8万元,超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倍。生育和养育环节,随着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各项费用随之高企。就业环节,宽松的生育政策给女性职业发展带来更多负面影响,性别歧视问题回潮,育后再就业难、晋升机会减少等隐性成本进一步降低女性生育意愿。

不孕不育率上升

生理疾病、环境污染、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造成不孕不育发病率持续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宁波不孕不育发生率已超过10%,即每10对夫妇中就有一对不孕不育患者。

中心城区的幼托服务供不应求

市卫健委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宁波幼托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2~3岁幼儿,46.6%的受访家长表示有需求。按全市2~3岁常住婴幼儿数量7.6万人计算,需要约3.5万个托位。宁波现有各类托位2.6万个,中心城区供不应求、远郊乡镇供大于求现象并存。

新的生育激励政策还较难全面落地

目前,男方护理假、夫妻育儿假等休假成本需要用工企业全额承担。对此,一些企业不愿意或打折落实,较大比例企业尚未按法定标准发放护理假、育儿假期间的奖金,相关投诉量居高不下。

对策建议

以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为统领,创新推动“婚孕育教”全过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问题补短板,精准施策促攻坚,切实将人口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建立生育友好型城市的目标体系和推进机制

旗帜鲜明地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科学设定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标,厘清“婚孕育教”全过程中卫健、教育、民政、人社、发改、自规、财政等部门责任,持续加大要素投入,畅通政策衔接、创新工作抓手。

调整充实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牵头建设“婚孕育教”全过程多跨场景应用,着力打通民政等部门省建系统数据卡点,健全成员单位的目标考核机制。

拓展多元共建路径,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促进人口发展、家庭建设、生育支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计划生育协会的优生优育政策宣传、政企社沟通桥梁等职能,持续激发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

加快补齐“婚孕育教”全过程治理短板

一是推广青年婚恋教育。在全市高等院校全面开设婚恋教育讲堂,因校制宜开设性教育课程,帮助青年男女培养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

二是规范婚恋中介和婚庆服务。严肃处理不诚信婚恋中介行为,鼓励各级各类群团组织搭建公益性婚恋服务平台,选树一批“红娘工作室”“红娘志愿者”典型。深入推进婚俗改革,积极推广简约集体婚礼等。

三是实施婚前检查教育全面覆盖、婚检愿检尽检,探索实施婚检承诺制。大力推广婚检,将不孕不育等检查项目纳入免费清单。申请结婚登记的男女必须接受婚检教育,必须承诺“已知晓婚检的重要意义、检查项目和服务医院”。对婚检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供医疗服务指导,持续跟踪调查。

四是切实解决孕育生理性难题。科学发展不孕不育专科门诊和心理咨询服务,规范不孕不育病因初筛临床流程,将生殖医学纳入“医学高峰”计划。做大做强市妇儿医院国家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创建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

五是率先建立女性劳动纠纷快援、快调、快认机制。加大服务购买,健全人社、妇联、法院、工会和律师机构的五方协作机制,切实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六是大力发展社区和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托管点。厘清卫健和教育部门在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上的权责。加快扩大中心城区幼儿园开设托班覆盖面;引入专业机构在社区(园区)设立嵌入式幼儿托管点,降低设立成本。每千人托位数力争五年翻番。

七是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推进以“扩大供给、管理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结合人口规划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幼儿园和义务教育段学校布局,加快提升中心镇学校的教学质量。

创新生育激励政策,狠抓政策落实

一是监督企业落实男方护理假、夫妻育儿假制度。依法依规处理相关投诉,保护职工合法权益。企业经营确实因此出现困难的,给予“一企一策”帮扶。鼓励各区(县、市)聚焦重点发展行业、关键企业出台实施递减式财政补贴政策。

二是探索实施“生育友好”企业认证制度。加快研究制定认定标准,配套增信、减税降费等激励政策,选择若干大企业推进试点示范,引导更多企业为孕妇和新生儿父母创造更为包容、更为关爱的工作环境。

三是滚动实施新妈妈职业培训计划。对因生育原因中断就业的女性,免费提供再就业技能培训和政策讲解服务,也借此促进新生儿母亲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

四是加大二孩三孩妈妈的荣誉型激励。例如,三孩母亲终身免费乘坐公共交通;义务教育段最大程度支持“二孩一校”“三孩一校”;二孩三孩家庭首次购房,契税降档征收;二孩三孩家庭首次购车,车辆购置税打折征收;等等。

五是探索更多生育保障政策。例如,降低优生检查医疗费用;有未成年子女的常住人口家庭优先配租公租房,二孩三孩同住家庭加面积不加租金;适时推出家庭育儿津贴政策;等等。

本文原文来自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