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静:写作要有作品意识
韩素静:写作要有作品意识
写作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创造。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一直是教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作品意识"这一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了教师、家长和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角色和方法,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写作兴趣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该有作品意识。提出这点建议,并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一个语文老师。
真正的写作是创造,一篇文章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命诞生的过程,所以,写作是一个痛并快乐的事情。从这点上来说,孩子们用心写的文章都是值得珍惜的,无论老师还是孩子抑或家长,都应该有作品意识。
什么是作品意识?作品意识就是重视每一次作文成果,把作文成果看成是作品。对于孩子来说,要认识到写一篇作文不仅是在完成“作业”,而是做到极致的“作品”;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看到的也不仅仅是一次作文,而是孩子自我创造的一件“作品”。尽管“作品”和“作文”仅一字之差,但却是对孩子的创作不一样的评价,“作品”一词,是对孩子创造成果的高度评价。因此,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有作品意识。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特别是付出心血创造出来的作品。因此,对于优秀作品,教师一定要提供多种平台让孩子的作品被看见:可以在班级开辟展示墙,对优秀文章进行张贴展示;还可以编辑成班级周刊在班级甚至学校发放;可以拍照片在家长群或朋友圈展示表扬,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知乎、简书、喜马拉雅等网络平台进行展示……总之,教师要给孩子们的作品提供展示平台,让孩子的作品被看见。
作品来源于孩子们,孩子们更要有作品意识。写作时,孩子们要认识到,自己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成长的记录,因此,文字一定要真实,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自己走过的每一天都是生命中的唯一,这个唯一的日子离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让文字把日子定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不仅要真实,而且要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篇文章都达到自己最好的水平:要能够条理清晰地讲清一件事情、说明一个事物、阐释清楚一个观点。为达到这点要求,文章写出后,要出声朗读几遍,感受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是否得当,要边读边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的写作才是真正的写作。
文章写完后,还可以读给家人听或者同学听,看他们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只要别人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是自己没有写清楚的地方,自己就要去修改。最后,文章交给老师后,还要请老师再把最后一道关,得到老师的认可当然高兴;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也要去向老师请教,看文章还可以如何提高。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是最有价值的,这是对青春的记录,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总之,孩子们要树立作品意识,把每一篇文章视作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来对待。
家长也要有作品意识,家长要认识到每篇文章都是孩子成长的记录,文字中记录着孩子的喜怒哀乐,存放着孩子的一呼一吸,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痕迹。所以,优秀的文章,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收藏起来,转换为电子文档,文档的名字就叫“某某某作品集”,学期或者学年末,把“作品集”打印出来,作为独一无二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让孩子的作品被更多的亲朋好友看见。定下这样的目标,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写作的兴趣可能会更大。
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思考,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项能力需要长期的锻炼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这不仅仅是考试升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成长的需要;一篇文章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孩子的文采,更体现出来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因此,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该有作品意识。提出这点建议,并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一个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