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米酵菌酸毒性|木耳浸超过这时间可致命 煮熟仍有毒 4类食物风险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米酵菌酸毒性|木耳浸超过这时间可致命 煮熟仍有毒 4类食物风险高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stheadline.com/food-safety/3330159/%E7%B1%B3%E9%85%B5%E8%8F%8C%E9%85%B8%E6%AF%92%E6%80%A7%E6%9C%A8%E8%80%B3%E6%B5%B8%E8%B6%85%E9%81%8E%E9%80%99%E6%99%82%E9%96%93%E5%8F%AF%E8%87%B4%E5%91%BD-%E7%85%AE%E7%86%9F%E4%BB%8D%E6%9C%89%E6%AF%92-4%E9%A1%9E%E9%A3%9F%E7%89%A9%E9%A2%A8%E9%9A%AA%E9%AB%98

近日,台湾发生一起大型食物中毒事件,截至28日早上已有14人中毒,2人死亡。当地医生初步判断,这起事件可能由米酵菌酸这种毒素引起。这种毒素主要存在于保存不当的发酵米及米类制品中,对人体危害极大,甚至可导致死亡。

台湾食物中毒事件:米酵菌酸疑凶

综合台媒报道,有多名顾客在3月19至22日期间,到台北市一间素食餐厅“宝林茶室”进食了炒粿条、滑蛋河粉等食物后,相继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最新消息指出,14名中毒人士当中,有2人分别出现急性肾衰竭及多重器官衰竭,抢救后宣告不治,另有5人仍在深切治疗部。

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由“B. cocovenenans”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死亡率高,少至1至1.5mg的剂量即可令人类丧命,接触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后的潜伏期为1至10小时。

米酵菌酸中毒症状

  • 头晕、出汗过多、心悸
  • 腹痛、呕吐、腹泻
  • 血便、少尿、血尿
  • 低血压、心律不正、体温过高
  • 黄疸、四肢僵硬、嗜睡
  • 谵妄(编按:急性精神昏乱)、休克、昏迷
  • 重症患者会出现肝脏和肾脏等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四类高风险食物

营养师程涵宇指出,有四类食物容易受米酵菌酸污染:

  1. 变质淀粉类产品(糯米、小米、高粱米、马铃薯粉等):肠粉、河粉、米线、湿米粉、湿冬粉、凉皮等
  2. 变质的新鲜银耳:浸太久的木耳及银耳
  3. 完全或不完全发酵的栗米:发酵栗米面
  4. 椰子制品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根据香港食安中心资料,处理木耳等食用菌时,应特别留意浸泡不应超过1小时。以下是食安中心建议的选购及食用木耳六大安全贴士:

  1. 向可靠店铺购买食用菌,不要自行采食野生菌类
  2. 选购菌类时,勿挑选沾有栽培物料或有变坏迹象的食物,例如带有色斑点、发出异味、带有黏液等
  3. 浸泡和烹调木耳等食用菌前,要先彻底清洗表面,再放在干净容器内用水浸泡,每次不应浸太多或太久;如果在室温下浸泡,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否则应放入冰箱进行浸泡
  4. 浸泡后如果发现菌类有异样、产生黏液或者有异味就要弃掉
  5. 处理食物的范围、设备、工具和接触食物的表面必须经常保持清洁
  6. 浸泡后菌类要尽快烹煮,菌类要彻底煮熟才可进食

米酵菌酸中毒的特点

  • 中毒事件多发生在温暖的月份,其中95%发生在5至10月,高峰期为7月。
  • 亚洲和非洲都曾报告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主要与变质或发酵食品有关。
  • 有研究发现,米酵菌酸爆发最常发生在家里(79.0%)和餐厅(21.0%)。
  • 在内地,食源性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通常涉及发酵谷物制品、变质银耳和马铃薯制品。主要发生在农村、山区等生活水平较差、食物种类有限的地区,居民经常自制发酵食品。由于加工方法不当,发酵食品通常会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导致中毒。
  • 2010年至2020年,内地食源性疾病疫情监测系统共通报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总共造成146宗病例、139人住院、43人死亡,病死率为29.5%。约73.3%的疫情发生在华南和西南地区。
  • 在印尼,由少孢根霉菌发酵的椰浆制成的传统文化食品,是中毒事件的主要因素。

特别提醒

米酵菌酸是吃不出来的,因为它无臭亦无味,受污染的食品仍会呈现正常的外观、气味和味道。而且只要食物受污染,即使以120°C高溫加熱1小時,仍然无法去除毒性。目前也沒有可解毒的特效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