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两种常用解痉药的差异详解
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两种常用解痉药的差异详解
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是两种常用的解痉药物,它们在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这两种药物进行详细比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它们。
莨菪碱是什么药
事实上,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是两种效果非常相似的常用药物,都可用于治疗胃痉挛、腹泻和恶心。它们通过阻断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化学物质发挥作用,而这种化学物质与肌肉的收缩休戚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药品如此类似,药理作用却不尽相同,需加以区分以避免混淆。
山莨菪碱
山莨菪碱,又名“654-1”,是我国首先从茄科植物山莨菪中提取的天然生物碱,研究发现它有扩瞳作用,其中枢作用弱于阿托品,外周作用与阿托品类似。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山莨菪碱”,并于1965年4月进入临床试用,这也就是“654-1”名称的由来。
东莨菪碱
东莨菪碱,最早在1880年由德国化学家从茄科植物赛莨菪中分离获得,为左旋体。东莨菪碱的植物起源在茄科植物,如颠茄、天仙子、曼陀罗草、洋金花(中药麻醉处方中的主要药物)等。它也是一种与阿托品用途和化学结构相类似的生物碱。东莨菪碱第一次作为药物使用是在20世纪初,主要用于麻醉。之后,东莨菪碱经常被用作晕车药和术后对抗恶心呕吐的止吐药。
“山”与“东”的差异
化学结构
山莨菪碱的结构式为C17H23NO4,而东莨菪碱为C17H21NO4。化学结构式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在脂溶性上存在差别,山莨菪碱亲水性强,而东莨菪碱的脂溶性高。
药理作用
诚如前述,山莨菪碱脂溶性差,且主要在外周发挥作用。临床上,山莨菪碱可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胃肠绞痛、胆道痉挛,解救有机磷中毒,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及抗休克。此外,山莨菪碱还能解除微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而东莨菪碱的脂溶性高,对外周与中枢均有作用,通常用于调节平滑肌。该药的小剂量表现为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则为催眠作用。临床上,其主要用于麻醉前给药,震颤麻痹、晕动病、躁狂性精神病的治疗,还可用于胃肠胆肾平滑肌痉挛、胃酸分泌过多、感染性休克及有机磷中毒的救治。
不良反应
东莨菪碱作用强但持续时间较短,而山莨菪碱作用强度弱但持续时间较长。因此,东莨菪碱引起不良反应的程度比山莨菪碱更强,更容易引起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
最后,请谨记以下7点:
- 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明显口干,可口含酸梅或维生素C片缓解。
- 静脉给药时,患者如果出现排尿困难,及时告知医生。
- 注意山莨菪碱或东莨菪碱抑制排汗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天或者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体温升高。
- 在与其他诱发类似精神症状的药物联合使用期间,应监测患者是否有新的或者加重的精神症状。
- 用药期间应避免饮酒。
- 东莨菪碱可导致嗜睡、定向障碍和思维混乱,在水下活动或者操作精密仪器时,需要格外注意。
- 定期使用东莨菪碱者,突然撤药时,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如平衡障碍、头晕、恶心、呕吐、腹部绞痛、出汗、头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