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张氏:一代贤相垂千古,优良家风育后人
白云张氏:一代贤相垂千古,优良家风育后人
在我国,张姓历史源远流长。在岭南地区,张氏各宗族的族谱里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唐朝宰相张九龄,其后裔散居于广东各处。据记载,白云区张氏自南宋以来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现主要分布在石井街、钟落潭镇竹料地区等。七百多年来,白云区张氏勤奋耕耘,传承优良美德,不断兴旺壮大。
为躲避动乱南迁,定居羊城之北
走进石井街张村,可见街巷繁华,人潮涌动,充满人间烟火。走了短短一段路,记者就看到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还有一家张村影剧院,让人不由得感叹,祖上是丞相的村子,果然与众不同。
转入张村大街,记者远远看到丞相张公祠和张氏大宗祠并立而建。最显眼的是丞相张公祠上的红塑博古脊,上有一对鳌鱼,寓意“独占鳌头”。在过去,如果家族里不是出了丞相或者状元这样的大贵人,是没有资格作这样的装饰的。
丞相张公祠。张楚琪 摄
张氏大宗祠。张楚琪 摄
来到丞相张公祠正门,可见石门额阳刻楷书“丞相张公祠”,写有“光绪庚子重建”“大学士王熙题”。据史料记载,张家先祖来自河北范阳,为南渡客居的北方氏族。张村长者张洛余介绍,石井张氏先祖为张德雄,是张九龄108传的后人,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任广州屯田使,因开府于番禺石井,遂名乡曰张村。丞相张公祠和张氏大宗祠便是由张德雄所建,后来翻新过数次,最近一次为2007年,故祠堂保存较好。村子以“张”为尊,以张九龄为傲,这才有了张氏大宗祠与丞相张公祠为邻的格局。
除了丞相张公祠和张氏大宗祠之外,在0.92公顷的张村,还有谦祖祠、云间祠,整个村子共有4座祠堂,均是张氏后人兴建,足以证明,在历史发展长河里,石井张村张氏家族的兴旺发达。
从《张文献公裔屯田使族世系图》可见,张德雄的后人中,有一直驻留张村繁衍的,也有迁至越秀区诗书街、番禺区下园村、从化、花都等地的。从“张村”一名一直沿用至今,就可以看出石井张村村民对于家族姓氏的自豪。如今,张村共有2700多人,均为张氏后裔。
在钟落潭镇龙塘村,也有九龄公后人分支聚居于此。步入竹料龙塘中街,可见村道蜿蜒整洁。穿过老屋,映入眼帘的是充满古韵的张氏大宗祠,门口立有两尊石狮子,威武地守护着古老的祠堂。
龙塘村张氏大宗祠。张楚琪 摄
“这座宗祠始建于清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龙塘村老人协会会长张耀坚说,该宗祠历经沧桑,这些年有赖于热心乡亲捐资捐款,对该宗祠进行了3次重修,旧宗祠才得以焕发新光彩,成为与龙塘村相融共生的风景。
说起张氏的起源,张耀坚如数家珍:“根据资料记载,张氏乃黄帝后人,最早的是张挥,他是黄帝的孙儿,被赐姓张氏,国封青阳。”张耀坚一边翻开《张氏嘉显堂族谱》,一边对记者说,张氏后人因张挥始姓张氏,所以尊称张挥为张氏始祖。
《张氏嘉显堂族谱》前言记载,水灾、战乱是张氏先民多次迁移的重要原因,他们一路往南,皆因南方较为安定。从该族谱记载来看,龙塘张氏和石井张氏发展于不同分支,白云张氏的始祖为元末寅祖公,其从增城沙头迁至人和鸦湖,寅祖之子礼聘移居龙塘,因此,张礼聘是龙塘张氏的始祖。
世代勤劳耕种,以春分节感念亲恩
石井张村的地理条件很好,门外是热闹的街市,村子却自有一派秩序井然、闹中取静的安然。
“史料有记载,当时张村水域众多,河道发达,水质优良,村民世代以种植、养鱼为生。”张村“两委”干部张显通介绍,张村曾为禺北的经济中心,石井墟十分兴旺,张村就位于石井中心,一度非常繁荣,“石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生活。上世纪80年代末,不少台湾客商来石井办厂,且规模不小,一家工厂可容纳四五千名工人。”
张村在街道辖区经济的排名一直靠前,是难得的“模范村”。更为难得的是,张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最靠前的,村里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市一级的,“云雅中小学、元培中小学、张村小学、张村育才幼儿园……”张显通尽数一番。
“羊城之北龙塘村耕田而食,挖井而饮,岁月悠悠,群鸭遍野大地。”《张氏嘉显堂族谱》这样记载张氏先祖定居于龙塘村后的生活场景。由此可见,当时的龙塘村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车水马龙的拥挤,只有田野的绿色、溪流的清澈,宁静而隐秘,因此,张氏先祖定居于此,繁衍生息,自给自足。而与之相邻的虎塘村,也有龙塘村张氏的分支。如今,这两个村的张氏子孙共有7000多人。
张耀坚表示,按照《张氏嘉显堂族谱》记载的年份推算,龙塘村张氏已有400多年历史,祖辈世代以耕种为生。
《张氏嘉显堂族谱》。
龙塘村利用本地土壤优势,积极种植水稻、花生,并发展鱼塘养殖等产业。其中,该村盛产的龙塘萝卜,以甘甜无渣、口感好而名传四方。据记载,历史上最大的龙塘萝卜重达15斤,远销港澳、东南亚等地,闻名遐迩,被称为“土人参”。
春分是农耕的重要时节之一。每到春分时节,龙塘村便会举办春分节活动,祈祷全村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该传统活动在龙塘村已延续了上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龙塘村的春分饭一度停办,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复办,今年已举办至第34届。
张耀坚介绍,在农耕时代,吃春分饭就是吹响春耕播种的号角。如今,从事农业劳作的村民越来越少,该村就将活动中的春耕环节改成邀请外嫁女、宗亲村兄弟回村,在张氏大宗祠吃春分饭,大家欢聚一堂、感念亲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