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一座承载千年文化的名亭
醉翁亭:一座承载千年文化的名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作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醉翁亭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处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
建筑特点
外在表征
醉翁亭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醉翁亭为中国传统的歇山式建筑,吻兽伏脊,亭角夸张地飞起,如鸟展翅。亭内可容十多人,南北框门设有格花和浮雕花卉,亭内有晚清时制作的八幅“八仙过海”浮雕。亭中新塑欧阳修立像。沿亭四周有木栏围护,以供观览山景。亭东的石壁前藤萝低垂,山花掩映,壁上有多处摩崖石刻,皆为记载醉翁亭的兴衰和对该亭的咏歌感叹,其一为南宋人篆书“醉翁亭”三个大字。亭西有一碑,镌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笔势雄放,人称“欧文苏字”,并为二绝。亭后有一高台曰:“玄帝宫”。二贤堂在醉翁亭北侧,上为小瓦结顶,十六根立柱三间通联,格花门窗。堂外山崖上有南宋崖刻“二贤堂”三字隶书。醉翁亭西有二亭,一上一下。上面为古梅亭,有欧阳修手植之古梅,原为四角厅堂,题为“瑞梅堂”,下面为意在亭。
特点
其一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
其二
醉翁亭的房檐,是经过专人设计改造,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加之房屋各部分曲线优美柔和,直线刚毅伸展,曲直相交。刚柔并蓄。翘檐不仅突出了古代建筑的特色,也反映了中华传统民族奋发向上的活力和动力。
其三
醉翁亭采用红色涂柱,红色给人以喜庆、宏伟的感觉。醉翁亭下木质的阴影部分则采用绿色。红与绿,在色彩中属于对比色,醉翁享中红绿色彩的运用给人一种和谐的视觉体验。
历史文化
背景渊源
醉翁亭位于当时的淮南滁州。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受牵连。欧阳修被以莫须有的“张甥案”贬知滁州。欧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对,怡然乐观,为政之余,陶醉于“环滁皆山”的景色,常偕僚属留连于琅琊山中,与州民同乐而成为历史佳话。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欧公的学术文章和道德人品,特于山中建亭为他的游山助兴。欧公以“醉翁”作为亭名,并由此创作出了《醉翁亭记》。
苏轼书
研究价值
醉翁亭是滁州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底蕴、令人忌仰的饮公操守。以《醉翁亭记》和醉翁亭为中心形成的“醉翁文化”,是欧阳修留给滁州人民的精神遗产,已成为滁州文化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品牌文化和魅力文化。
醉翁亭具有历史价值。从建筑方面看,醉翁亭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醉翁亭运用了中国传统亭子的特点,只用几根柱子支撑整个建筑,方便通风纳凉,也方便观赏山中景色。不同的是,醉翁亭采用独特的解构部署,柱子和屋顶之间采用反复设计校正的比例,使得它的采光较好。从景观方面看,醉翁亭是琅琊山上的点缀。醉翁亭使得琅琊山上的自然景观不再单调,而琅琊山将醉翁亭映衬,使醉翁不仅仅是一座孤往无言的建筑。从历史方面看,醉翁亭是四大名亭之一,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当中的代表之一,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心中的瑰宝,也是需要保护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