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纠纷如何处理?该找谁申诉与调解?3大案例解析给你看!
劳资纠纷如何处理?该找谁申诉与调解?3大案例解析给你看!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劳资纠纷争议经常是企业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之一。无论是薪资争议到职业灾害补偿等各类劳资纠纷,若没有及时处理解决,都将会对企业稳定性产生影响并产生法律风险。究竟劳资纠纷该如何正确处理?而当真的遇到时,又该找谁申诉与调解?如果你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话,那就让本文用真实的3大案例告诉你该怎么做吧!
劳资纠纷是什么?该找谁处理?
所谓的“劳资纠纷”,其实是指企业与员工在工资、工时、工作条件、职场环境等方面出现分歧或争议,进而引发的冲突与法律纠纷。当企业未能妥善处理这些劳资问题时,员工的权利就有可能受损,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甚至还会面临到法律诉讼的风险。
举个例子,如果雇主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或调整工资结构,就可能会让员工觉得自己的权益受损,进而提出诉求或申诉。根据《劳资争议处理法》,劳资纠纷主要分为2种类型:
1. 权利事项
依据《劳资争议处理法》第5条第2款,权利事项是指:劳资双方基于法律、团体契约或劳动契约的规定,对权利义务产生的争议。举例来说,未支付法定工资、未给予法定假期等均属于权利事项,这类争议就可以透过调解、仲裁与裁决程序处理解决。
2. 调整事项
根据《劳资争议处理法》第5条第3条,调整事项是涉及劳资双方对于未来工作条件继续维持或变更的争议。这类问题通常与减少工时、加薪或增加福利相关,企业 在市场变化或组织调整时,需与员工达成共识,否则可能引发劳资纠纷。调整事项,主要可以透过调解与仲裁程序进行处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针对权利事 项争议,劳资争议当事人可依《劳资争议处理法》第9条与第10条 规定:
- 向劳务提供地之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依《劳动事件法》第18条,向各地方法院声请劳动调解。
- 但若是调整事 项的争议,仅能依《劳资争议处理法》向主管机关申请调解,不得向法院声请,因为调整事项属于未来条件的协商问题,并非法令违反情形,法院无权受理审判。
若劳资双方直接向法院起诉或声请劳动调解,法院将依法裁定驳回。故企业在处理劳资纠纷时,应依事件类型选择正确的处理管道,避免误用程序,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遇到劳资纠纷怎么办?可以调解吗?
当劳资纠纷发生时,企业就应立即展开有效的沟通,并迅速采取行动来解决 问题。首先,雇主应尊重员工的诉求,并保持公开透明的态度,进行劳资对话与协商。若无法自行解决,双方则可选择透过“劳资争议调解”来达成共识。
并可依照具体情况,不同的调解程序适用于不同的争议。例如:针对权利事 项,可以选择《劳动事件法》下的司法调解,或依据《劳资争议处理法》进行行政调解。其劳资纠纷争议调解流程如下:
行政调解:依据《劳资争议处理法》
当企业与劳工之间无法透过内部沟通解决 问题时,可以依据《劳资争议处理法》申请行政调解,具体流程如下:
👉STEP1. 劳方或资方可到所在地的劳工局申请协调,并填写“调解申请书”,其中须详列当事人资料、调解事项及调解方式。
👉STEP2. 一方提出申请后,主管机关会在3日内指派调解人,并通知双方进行调解。
👉STEP3. 正式进入调解程序时,劳方或资方可委由代理人出席会议。
👉STEP4. 调解人需在7日内进行事实调查,并在10日内提出调解方案,双方可在20日内对方案表态。
👉STEP5. 调解不成立时,双方可进一步提起法院诉讼程序;若调解成立,则具法律效力,并可依调解方案请求法院强制执行。
司法调解:依据《劳动事件法》
若行政调解无法解决 问题,双方还可依据《劳动事件法》进行司法调解,其具体步骤如下:
👉STEP1. 申请司法调解后,劳动法庭会进行审查,确定调解申请是否合法。
👉STEP2. 若申请通过,法庭将成立由法官与2名劳动调解委员组成的调解委员会。
👉STEP3. 调解委员会需在30日内召开第一次调解会议,并尽量在3个月内结束调解程序。
👉STEP4. 调解成立时,调解书将具有与法院判决同等的效力;若调解不成立,案件将进入诉讼程序。
劳资纠纷案例说明
根据劳动部统计资料,112年全国共受理逾25,731件劳资争议案件,而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 工资争议(42%):如积欠工资、加班费未支付等问 题,是最常见的劳资纠纷
- 资遣费争议(24%):涉及解雇后未依法支付资遣费的情况
- 职业灾害补偿争议(7%):员工因工受伤或患病后,企业未能依法补偿
- 契约争议(7%):双方对于劳动契约的解释或履行存在分歧
- 退休金争议(5%):涉及退休金支付的纠纷
项目 | 件数 | 百分比 |
---|---|---|
工资争议 | 10,815 | 42% |
给付资遣费争议 | 6,238 | 24% |
职业灾害补偿争议 | 1,814 | 7% |
契约争议 | 1,808 | 7% |
给付退休金争议 | 1,184 | 5% |
总计 | 25,731 | 100% |
1. 工资争议案例
某公司因资金周转不灵,无法按时支付员工薪资,甚至积欠了3个月工资。员工多次向公司反应无果,最终选择向劳工局申诉并要求追讨欠薪。因此案件涉及多名员工,在劳工局介入后,公司必须补发所积欠之工资,并支付延迟罚 款。
2. 资遣费争议案例
某企业进行大规模裁员,但未按照《劳动基准法》支付资遣费。一名工作多年的员工在被裁员后,发现自己应得的资遣费与公司提供的金额不符,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公司依法支付全额资遣费。最终,公司在法院判决后进行赔偿。
3. 职业灾害补偿争议案例
某工厂员工在操作机械时发生工伤,手部严重受伤。然而,公司认为员工未遵守安全操作规范,拒绝支付职业灾害补偿。员工向相关主管机关提出申诉,经调解后,公司最终同意支付职灾补偿金,并重新审视内部安全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