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性角度分析结婚率的变化
从经济性角度分析结婚率的变化
本文将从经济性角度分析中国结婚率的变化,探讨其原因以及未来结婚率的变动预期。通过分析民政局婚姻登记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等多个维度,揭示结婚率下滑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并预测未来结婚人数的变化趋势。
一、关于结婚率过去的变化
从民政局的婚姻登记对数来看,全国婚姻登记数量从13年之后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但是其中的原因包括整体人口数量呈现下滑,从哪些指标可以判断结婚率的下滑呢。
1)民政局公布的结婚率也成为粗结婚率,是指某年每1000人中婚姻的数目。从该数据上来看,结婚率从13年之后呈现断崖式下滑。
2)从结构分析来看,登记婚姻的人数中30岁以上的登记人数整体呈现相对稳定,而20-29岁之间的登记人数在13年之后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证明整体的结婚登记年龄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20-24岁下滑最为明显。以21年为例,20-24、25-29、30-34、35-39、40岁以上占比整体的比例分别为16.55%、35.28%、19.97%、8.71%、19.49%。
3)按照国家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10、20年均为10%的采样比例)来看,2010年20-24以及25-29岁人口中,婚姻登记人数/该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的比例分别为8.04%、8.46%,而2020年这个数据分别为4.14%、6.39%。两个的比例都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证明了结婚年龄延迟的影响。而实际的平均初婚年纪基本上呈现平稳的上升状态,且在最近十年呈现更高的斜率。
从以上几个指标基本上可以得出过去十年整体的结婚率水平呈现下滑的趋势。
二、从经济性结婚率变化趋势可能的原因
结婚率下降好像是大部分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之后容易发生的事情。从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结婚率下降的原因。
1)婚姻的必要性明显下降。过去婚姻的存在除了情感需求之外,主要的目的在于确保双方的财产安全,婚姻的确立保障了财产继承的合法权利。而今天随着生育需求的下滑,婚姻的必要性继而下降。
2)婚姻对于女性的吸引力进一步弱化,过去职业女性的比例相对较低,婚姻对于部分女性来说就是事业,而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女性就业选择性的增加,婚姻并不成为女性的必要或者是首要的选择。
3)随着社保体系等的完善,个体老年的生活不再一定需要被婚姻和子女养育所保障。
4)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加广泛密切,选择婚姻意味着丧失了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5)与婚姻相关联的其他投入,比如购房等压力很大,对于大家选择婚姻也是一种压力。
三、关于未来结婚人数的变化趋势判断
存在有一种观点是,结婚年纪的延迟并不在整体上减少结婚的人数,实际上只是婚姻登记年龄的延迟,过去10来年整体结婚登记对数的下滑,在未来可能区域平缓。实际上影响婚姻对数变动的仅仅是出生人口和年龄结构。所以笔者打算从一种角度去分析:
以2010年20-24岁人口的数量作为基础,他们在2015年达到25-29岁,在2020年达到30-34岁,在2021年达到35岁。10年(20-24岁结婚人数)+15年(25-29结婚人数)+20年(30-34岁结婚人数)共2213万人,剔除二次结婚的人数的影响和35岁以上初婚的人数,这个数据和2010年20-24岁人口1.16亿的缺口依然想去甚远。
因此结婚率的变化可能导致的部分人群终身未婚的比例有所提升。另一个角度是从其他国家的过往数据作为参考。从东亚的日本和韩国数据作为参考,日本从70年代以后基本的初婚人数呈现一路的下滑,而韩国在90年代出现结婚数目下滑加速趋势之后也再难有反弹。
从中国的出生人口数据来看,上一波人口出生高峰在85-94年这10年之间,这部分人在23年基本已经在30-39岁,未来一段时间20-40岁区间的人数应该是处于持续下滑的通道。
总体来看,短时间内想要看到中国结婚人数的增加可能相对比较困难。
四、结婚率下滑和投资
结婚率下滑的情况下,进而延伸出来的大概率就是生育率的下滑。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投资虽然面临着总量的压力,但是也不乏结构性的机会。单身经济崛起,女性消费崛起,个体和个性化需求消费崛起,精神需求崛起。以及相对应的养老保险、医疗保健等领域也存在很大的机会。我们需要不断去适应这个变化,两个不可逆的因素,一个是社会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一个是个体意识的崛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投资主题,也并不需要对结婚率下滑这一个点过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