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教你这样写春节:从环境到人物的全方位写作指南
名家教你这样写春节:从环境到人物的全方位写作指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如何写出一篇生动、感人的春节文章?本文将通过分析名家作品,为你提供实用的写作技巧。
一、开篇引入
(一)以环境描写开篇
通过对春节期间的环境进行细致描绘,如热闹的街市、张灯结彩的街巷等,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二)以回忆开篇
借助回忆的方式,将读者带入过去的春节时光,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鲁迅在《祝福》中这样开篇: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二、春节习俗描写
(一)详细描写一种习俗
选取春节期间的一种典型习俗,如贴春联、包饺子、拜年等,进行详细的过程描写,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描写了家乡过年时做“嚼谷”的习俗:
这大概是一种炸食。我把家乡在春节前制作的点心总称为“嚼谷”。“嚼谷”好像是北京方言,意思是咬嚼。上海人把过年总称为“吃新年”,这说法更有点道理。没有“嚼谷”,不成其为过年。我的家乡制作“嚼谷”,原料就是糯米粉和糖。先把糯米粉蒸熟,搓成小团,然后放到油锅里炸,炸到金黄色捞出。吃的时候,在糖水里煮一下,或者蘸上糖吃。
(二)将春节期间的多种习俗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串联起来,全面展现春节的丰富多彩。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三、人物描写
(一)描写家人团聚
通过描写家人在春节期间团聚的场景,展现亲情的温暖和家庭的和睦。
莫怀戚在《散步》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春节,但文中一家人在春日散步的温馨场景也可类比春节家人团聚的氛围: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二)描写走亲访友
描写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过程,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和社交礼仪。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虽然不是专门描写春节走亲访友,但其中人物之间的交往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在描写人物见面时的寒暄和问候:“两人见面,拱手作揖,互道吉祥。”在春节走亲访友时,可以描写到亲戚家时的情景,如“一进门,就看到姨妈满脸笑容地迎了上来,拉着我的手说:‘哎呀,你可来了,快进屋坐。’”还可以描写与朋友聚会时的热闹场景,如“大家围坐在一起,回忆着过去的趣事,笑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