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数字赋能全过程
敦煌:数字赋能全过程
敦煌,这座位于沙漠绿洲、地处丝路咽喉的艺术宝库,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探访。面对超大客流带来的挑战,敦煌依托数字科技,创新文旅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还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平衡发展。
游客在敦煌体验“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
智慧旅游:让服务更高效
敦煌境内现有各类文物点266处,其中包括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点)。面对众多的文旅资源和庞大的游客群体,如何提供便捷高效的旅游服务成为一大挑战。
近年来,敦煌创新打造智慧文旅,推出“游敦煌”一体化综合性旅游服务平台。该平台纵向贯通票务、酒店、演出等经营主体,横向对接通讯、交通、应急、卫生等政务数据,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营销,推动供需匹配,激活全域旅游市场。
湖北游客张丹菲通过“游敦煌”小程序,轻松规划了三天两夜的行程,包括景点导览、酒店住宿、美食攻略等。截至10月13日,“游敦煌”今年累计上线产品743款,累计交易额达1.3亿元。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也引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云终端门禁系统让游客可以通过二维码、身份证、人脸识别等多种手段进出景区;网络售票数达到总售票数的25%,游客窗口排队的等候时间有效减少;视频联网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景区中暑游客,确保及时提供救助……
科技助力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是敦煌面临的一大挑战。敦煌研究院文保工作者们坚持“对文物和游客同样高度负责”的工作信条,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平衡发展。
在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一套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着每个开放洞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客流量等数据,以及几百公里内的降雨、洪水、风沙情况。这套系统依靠600多个不同类型传感器,实现了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崖体、展陈和游客承载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交互分析。
一旦窟内预警状态由绿变黄发出警报,就表明窟内二氧化碳浓度、温湿度等指标已达到了安全阈值。随后,预警洞窟暂停开放并自然通风至指标恢复正常,游客则会被引导至其他洞窟参观。
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入使用后,莫高窟开始实施总量控制、网络预约、数字展示、实地参观的旅游开放新模式。现在,莫高窟正常票每日售6000张,游客可以参观8个洞窟。专家按照洞窟的大小、年代、壁画雕塑特点等,规划了12条参观路线,无论来到这里的游客被分配到哪一条参观路线,8个洞窟的参观都可以较为全面地让大家了解到敦煌文化。
数字化传承:让文物“活”起来
早在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开始了壁画数字化试验。历经30多年实践,今天敦煌莫高窟数字化研究成果多样,应用场景丰富。
2022年底,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档案面向全球开放。世界各地的学者、文化爱好者只需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就可浏览超高分辨率的窟内图像。
2023年4月,“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这个沉浸式线上博物馆通过数字照扫、三维建模等技术,高精度重现敦煌藏经洞。用户可以通过人物角色扮演,穿越到不同时代,与洪辩法师等8位历史人物互动,“亲历”藏经洞从晚唐到清末的面貌变迁。
2023年9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共同推出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正式启幕。作为数字敦煌资源库首个深度文化知识互动项目,“寻境敦煌”围绕莫高窟第285窟,为用户带来敦煌壁画线上知识讲解互动及线下VR深度体验。在VR虚拟现实、三维建模、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游客戴上VR眼镜,能零距离观赏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洞窟细节,还能“飞”到窟顶,融入壁画故事情节,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魅力。
今年以来,“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接待游客4.8万人次。业内人士认为,数字科技拓宽了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借助科技手段,智慧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及场景得以加速开发,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动起来。
从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到“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问世,再到超过2亿人次参与“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线上互动……在线上、在“云端”,敦煌文化正通过科技手段,以更丰富的形态,与更广大范围的受众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