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首极温馨的“亲情”古诗词,一家人在一起,才是人生最好的时光
8首极温馨的“亲情”古诗词,一家人在一起,才是人生最好的时光
在诗词的世界里,亲情是最温暖的篇章。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家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温馨的诗词,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亲情。
1.《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辛弃疾的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一个五口之家生活在平静的乡村之中。简单的茅草屋,满头白发却慈祥的翁媪,细细地说着话,悠然自得。三个顽皮的孩子互相玩耍,亲密无间。这就是家人。
诗人把这家人的美好而又和平宁静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样暖心的家庭场景,真是让人羡慕。
2.《与小女》——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与小女》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小女的娇憨可爱,让诗人欢喜不已。韦庄的小女儿。刚能听懂大家讲话,就吚呀学语,爱玩小车不肯睡觉,因为衣服上少了绣花,就不肯去睡觉,哭啼了一晚上
诗人是一位慈父,他带着溺爱的口吻对女儿说话,一行一动皆充满了爱。哪怕女儿并不会清晰地吐字说话,但在这位父亲耳中依旧动听。
孩子是家庭里的精灵。有人说,生育孩子是为了亲身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参与付出和欣赏。和孩子一起,感受世界上最深沉的爱与被爱。
3.《夏日田园杂兴·其七》——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乡村,孩子早早就参与到农活中。在范成大的诗中,孩子们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种瓜等。
有的时候,家庭虽然贫苦些,可是,当一家人一起为生活而努力的时候,也是最温暖的。
4.《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家人是什么,是和你同甘共苦的人。上天为了不让人孤独,创造了家庭来互相取暖。有家人在旁,困顿的生活也有些许暖意。杜甫一生漂泊困顿,但有家人在旁,他也有开怀的时候。
这一年,成都草堂刚刚建成,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杜甫看着妻子用纸画棋,望而可亲。孩子敲针作钩,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此时的杜甫,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
5.《归家》——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诗,其绝妙之处在于道出了稚子盼父归来的迫切,诗人归家不得的苦恼,以及迫于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的无奈,充满了无限愧疚与浓浓深情。
杜牧在官场沉浮多年,归家时,孩子牵衣问他:为什么回来得这么迟呢?一个“牵”字道出了小儿的可爱与依恋。“归来何太迟”的发问,表达了小儿对于父亲的想念与埋怨。为什么不早一点回来呢?是什么在跟“我”抢爸爸呢?
当你疲惫时,当你在外迷失时,只要回到家,见到家人期待的面庞,会让你放下所有忧伤,让你快乐,让你摆脱人生的忧伤。当你困乏时,家是可以休憩的港湾,而这正是家的意义。
6.《岁暮到家》——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的佳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之间的骨肉深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外出的你归来时,母亲看见你瘦了,她都会心疼,她会细细地问着你旅途的艰苦。母亲的爱永远是那么深情而无私。外出飘泊的你,只要想起,妈妈会在家一直等你,就会感到无比安心。
7.《南池》——李郢
小男供饵妇搓丝,
溢榼香醪倒接罹。
日出两竿鱼正食,
一家欢笑在南池。
好一幅温馨有趣的场景,读来令人感到温馨有趣。小男孩准备鱼饵,妻子搓丝做钓鱼线,丈夫则在一旁喝着小酒,浊酒飘出浓浓的香气。太阳升起,正是鱼儿觅食的时候,咬钩的鱼一条接着一条。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南池继续垂钓。
一家人,郊游旅行,岁月静好,真是最好的时光。
8.《责子》——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吐槽自己的五个儿子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尽管诗名《责子》,却是老父亲满满的爱,他勉励孩子们好学奋进,成为良才,流露对儿子的骨肉深情,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全诗感情深厚率真,语言风趣幽默:阿舒已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寻找梨与栗。
在家庭里,父母和子女有这样一种无闲隙相处的状态,他们总是那么“嫌弃”你,可论爱你,谁也比不上他们深情。
【文中插图为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借山图册》中的部分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