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龙根之歌》:一部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史诗
《尼伯龙根之歌》:一部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史诗
希特勒曾经非常推崇《尼伯龙根之歌》中主人公所体现的"西格弗里特"精神。据记载,戈林在希特勒上台十周年纪念日对部队将领的讲话中提到了这部史诗。他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国士兵与被困在匈奴大厅里的尼伯龙人相比较,要求士兵们像尼伯龙勇士一样坚持到最后胜利。
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也深受希特勒的喜爱。其中的《女武神》乐章在美国越战影片《现代启示录》中以张牙舞爪的形式展现了其内在的嗜战基因。
这一切都源于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这部长达27万字的史诗,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以及他们在欧洲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叙事特点
《尼伯龙根之歌》虽然有2400多行诗,但情节并不复杂。作者在叙事时采用了详略得当的手法,特别是在关键转折部分,会详细描写各色人物的对话,以夸张的歌咏形式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国王相遇时,作者会用华丽的咏叹调打造出富有仪式感的会见场面,这与西方油画中追求气势磅礴的全景式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战争场景中,作者往往采用突如其来又戛然而止的描写方式,突出一剑封喉的快感。这些描写更多是诗意的渲染,而非真实的再现。
主题分析
《尼伯龙根之歌》的叙述风格决定了其叙事进度较慢,且完全聚焦于帝王将相的情感与冲突,这与现代文学关注个体生命和内心世界的视角形成鲜明对比。
史诗中,"尼伯龙财宝"是引发冲突的关键。拥有财宝的国家会被称为"尼伯龙人",这象征着人类对欲望的追求。史诗通过西格弗里特的故事展现了利益冲突如何引发悲剧。
暴力一旦启动便难以控制,史诗中最后的同归于尽就是例证。丹麦王后的私仇最终演变成两个王国的全面冲突,展现了微小仇恨如何演变成大规模冲突。
文学价值
《尼伯龙根之歌》虽然是一部史诗,但其中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已经展现出现代文学关注个体心理的先兆。史诗中对权力、欲望和暴力的探讨,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揭示,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
尽管中文译本难以完全传达原诗的韵律之美,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心理和人物性格特征,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人类共性灵魂特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