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自己烧水喝的人和经常买桶装水的人,谁更健康?结果出乎意料
长期自己烧水喝的人和经常买桶装水的人,谁更健康?结果出乎意料
在陈阿姨居住的小区里,最近物业大力推广桶装水,这事儿在陈阿姨家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陈阿姨拿着物业发的桶装水宣传单,眼神里满是心动,“现在都说水质不好,喝桶装水多省心,还能定期有人送上门。” 陈叔叔却皱着眉头,指了指厨房的电热水壶,壶身上附着一层白白的水垢,“这桶装水能有多干净?你看看咱这水壶,烧水都这么多水垢,桶装水说不定更糟糕,喝多了对肾不好,还是喝白开水踏实。”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逐渐紧张起来。最后,陈阿姨赌气说:“行,那就各喝各的,看谁的选择对。”
像陈阿姨和陈叔叔这样,因为选择桶装水还是白开水而争执的家庭并不在少数。如今,大家越来越关注健康,饮水安全也成了热门话题。那么,长期自己烧水喝的人和经常买桶装水的人,到底谁更健康呢?最近的一些研究,给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桶装水和白开水,竟都有微塑料 “潜伏”?
随着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担忧日益增加,桶装水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写字楼里,一间间办公室中,饮水机旁总是放着一桶桶的桶装水,职员们忙碌工作时,顺手就接一杯桶装水喝。学校的教室里,桶装水也成了学生们课间补充水分的主要来源。似乎桶装水成了大家心中更干净、更安全的饮水选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4 年 1 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运用新的显光学成像技术,对瓶装水和桶装水进行了细致的观测。这一观测,发现了隐藏在水中的 “不速之客”—— 纳米塑料和微塑料。研究数据显示,每瓶 1 升装的瓶装水中,大约含有 24 万个塑料微粒。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原本以为干净的饮用水,竟然藏着这么多塑料颗粒。
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桶装水在反复开关和高温暴晒的情况下,水中的微塑料含量可能会更高。想象一下,炎热的夏天,送水师傅将桶装水放在货车车厢里,经过长时间的暴晒,这些塑料微粒就可能会从水桶的材质中释放到水中。还有,办公室里的桶装水,每天被反复开关使用,也会增加微塑料的产生。
看到桶装水这样的检测结果,像陈叔叔这样坚持喝白开水的人或许会暗自庆幸。但别急,白开水也没能 “逃过一劫”。有研究人员对来自 14 个国家的 159 份自来水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令人惊讶,其中 129 份样本中都检测出了纳米塑料和微塑料。看来,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敌人”,无孔不入,无论是桶装水还是自来水,都难以幸免。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过恐慌。2024 年 2 月,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的联合研究带来了好消息:把硬水烧开后,再进行简单过滤,就可以去除水中 80% 以上的纳米塑料和微塑料。这下,咱们老祖宗一直倡导的 “喝热水” 的智慧就体现出来了。当水在水壶里被烧开,翻滚的水花似乎在努力 “驱赶” 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再经过滤网一过滤,就能让我们喝得更安心。
当然,除了微塑料,我们还得留意水的其他状况。如果发现水的颜色变得浑浊,不再清澈透明;或者水面上漂浮着不明悬浮物;又或者凑近一闻,有奇怪的异味;甚至水温明显异常,这些都是水发出的 “危险信号”。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立刻停止饮用,把水装在干净的容器里保存好,及时向卫生部门反映问题。要是已经喝了这样的水,那就要多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不舒服,比如肚子疼、拉肚子,要赶紧去医院检查。
喝放凉的白开水会致癌?纯属谣言!
很多人都知道,把水烧开再喝,对身体健康更有好处。但网络上却流传着一些让人困惑的说法,有人说 “水烧开再喝会致癌”,还有人说 “白开水过了 16 个小时就不能喝了,喝了就是喝毒药”。这些说法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难道一直以来喝的白开水有问题?
“水烧开再喝会致癌” 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一项研究的误解。2016 年 7 月,《柳叶刀》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饮用 65 度以上的热饮,和细胞损伤以及可能致癌存在联系。这是因为过热的饮品会像 “小火苗” 一样,烫伤消化道黏膜。如果反复受到这样的热损伤,消化道黏膜细胞就像被打乱节奏的工人,增生速率加快,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就增大了,进而可能导致癌变。所以,真正致癌的 “元凶” 是过热的温度,而不是把水烧开这个行为本身。我们只要等水稍微晾凉,不那么烫嘴再喝,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再来说说 “喝凉白开就是喝毒药,超过 16 小时就不能喝” 这个说法。为了验证它的真假,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专门做了一组实验。他们把白开水分成加盖和无盖两组,然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是 5 小时、8 小时、11 小时、14 小时、15 小时、16 小时和 17 小时,对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进行监测。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仔细观察水样,记录数据。结果显示,两组在各个检测时间段内,都没有出现大肠杆菌。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不过,在夏天的时候,情况又有些不同。夏天天气炎热,空气湿度大,细菌繁殖速度快。如果白开水长时间放置,又没有妥善保存,比如敞口放在桌子上,就可能会受到苍蝇、灰尘的污染,还可能滋生其他细菌。这种情况下,就不建议再饮用了,尤其是小孩和肠胃比较脆弱的人,更要特别注意。
喝水后的这些异常,可能是肾脏在 “求救”
水,是生命之源,确保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版)》的建议,每位健康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饮用 1500 毫升的水。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喝水后身体的一些反应,其实是身体在向我们传递健康信息。
晚上,老张起夜的次数越来越多,原本能一觉睡到天亮,现在却要频繁地往厕所跑。他心里犯起了嘀咕,刚开始以为是自己睡前水喝多了,但控制饮水量后,情况并没有改善。其实,频繁起夜可能是肾脏浓缩功能减退的信号。肾脏就像身体里的 “过滤器”,正常情况下,它能把尿液中的水分重新吸收,让尿液变得浓缩。但如果肾脏功能出现问题,这种浓缩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尿液增多,起夜次数也就变多了。另外,膀胱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频繁起夜。如果是男性出现这种症状,还要警惕前列腺疾病,前列腺一旦出现增生或者炎症,就会压迫尿道,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
小李最近发现自己的尿液有些奇怪,排出来的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密的泡沫,就像搅拌过的鸡蛋液一样。他赶紧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这是蛋白尿的表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泡沫尿”。蛋白尿可不是个小问题,它是肾病损伤的常见症状之一。我们身体里的肾小球就像一个 “筛子”,正常情况下,它能拦住蛋白质,不让它们漏到尿液里。但当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时,这个 “筛子” 就变得不那么严实了,蛋白质就会漏出来,导致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形成泡沫。所以,一旦发现自己的尿液有这种异常,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王大妈早上起床,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脸有些浮肿,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了,用手按一按,还会出现一个小坑,半天都弹不回来。不仅如此,她的双腿也感觉胀胀的,袜子勒出的印子久久不散。这其实是身体在提醒她,肾脏可能出问题了。中医上讲,肾主水,肾脏负责调节身体里的水分平衡。当肾脏功能不好时,就像一个失灵的水龙头,无法正常控制水分的代谢,体液就会在身体里 “捣乱”,导致脸部和四肢出现水肿。
赵大爷最近总感觉头晕,量了血压发现比平时高了不少。他吃了降压药,可血压还是降不下来。后来去医院检查,医生发现他血压升高的原因和肾脏有关。当肾脏功能受损时,喝下的水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这些多余的水分就会在血管里 “堆积”,就像水管里的水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而且这种由肾脏问题引起的高血压,一般的降压药效果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