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院士”戴宏杰,回国加盟香港大学
“四院院士”戴宏杰,回国加盟香港大学
10月31日,TOP小编从香港大学获悉,“四院院士”戴宏杰教授将任香港大学化学系、机械工程系联聘首席教授。此前,戴宏杰教授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杰克逊伍德化学教授。
戴宏杰,1966年5月2日出生于中国湖南省邵阳市。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目前,他同时担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及化学系联聘首席教授,并且是斯坦福大学的J. G. Jackson-C. J. Wood化学荣誉教授。
戴教授于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科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如2024年JC STEM Lab of Nanoscience and Nanomedicine Awardee(纳米学和纳米医学奖)、2022年纳米研究奖、2020年Clarivate Citation Laureate(桂冠奖)。他也是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先锋奖得主。戴教授发表了420多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8万次,h-index高达188,其研究对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教授的团队一直是纳米科学、纳米技术和纳米医学领域的领导者。他的工作是高度跨学科的,将物理科学和医学联系起来。
戴教授的学生和博士后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杜克大学、南加州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大学的多位教授。
2009年,戴教授的实验室率先开发了基于碳纳米管和纳米石墨烯的药物递送和光热疗法,并于2009年开创了体内NIR-II/SWIR(近红外II/短波红外)生物成像领域。
戴教授团队小组发现,由于减少了光散射和组织自发荧光,在近红外II或短波红外(NIR-II/SWIR,1000-3000 nm)光学窗口中进行体内荧光成像可提供器官、血管和细胞的非侵入性活体动物成像,在毫米到厘米的组织穿透深度上具有高时空分辨率。这种成像可以解析具有分子特异性的单细胞和血管,提供强大的成像方式,补充MRI、PET和X射线,用于基础临床前研究和潜在的临床转化。
戴宏杰院士在多个不同领域的部分主要成果如下:
- 开拓和发展了化学气相沉积合成碳纳米管和通过溶液相剪切获取石墨烯纳米带等纳米碳材料的可控制备方法,有力推动了碳纳米材料的物性研究和应用探索;
- 基于纳米碳材料发展新型光电子器件,研发出纳米管与金属实现欧姆接触的工艺方法并首创了高介电材料在纳米管表面均匀成核和生长方法,构筑了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
- 开拓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实现药物、蛋白、抗体的定向输运和肿瘤的光热治疗,提高医学成像的分辨率和穿透深度,可实时观察单根血管和其中的血液流动;
- 发展了多种碳纳米材料和无机材料的复合体系,用于提升电催化、水相电池、铝离子电池等的性能。
目前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兴趣包括以下内容:
- 在NIR-II/SWIR(1000-3000 nm)窗口中开发新的荧光成像探针(分子、纳米颗粒)。
- 开发基因工程NIR发射荧光蛋白。
- 开发新的光学成像技术,将可见光和NIR-II/SWIR中的1光子、2光子和3光子检测集成在一起。
- 体内疾病(包括癌症、心血管、脑/神经等)临床前小鼠模型的分子成像。
- 体内对免疫疗法和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的成像。
- 用于癌症免疫和传染病的纳米疫苗开发。
- 将NIR-II/SWIR成像临床转化用于灌注、淋巴结标测、免疫疗法、光动力疗法和成像引导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