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夷陵之战的决策不算糟糕,但事态发展出乎刘备预料之外
刘备夷陵之战的决策不算糟糕,但事态发展出乎刘备预料之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刘备最巅峰的时刻,也是他失败的开始。这一年,刘备在汉中之战打败曹操,而关羽则发动襄樊战役,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甚至有迁都之念。但也是这一年,吕蒙白衣渡江,在背后捅了关羽一刀,关羽被杀,其镇守的荆州一部分也被东吴夺走。于是刘备大怒,准备出兵东征。但是这场仗十分尴尬,而且刘备本来的算计几乎完全落了空。
征与不征,都很尴尬
黄初元年(220年),最能打的将军关羽死了、最关键的地利荆州丢了、最紧密的盟友孙权叛了。这口气,当然也能忍。但就这么窝在四川当皇帝也不是个事。刘备集团需要有所作为,而且必须有所作为。窝在益州能把自己害到死。刚刚从曹操手里抢了汉中,再往北还能抢到关中吗?别的不说,一个秦岭大山就能毙这个选项。既不能窝在益州又不能推到关中,那就只有荆州了。因此,征与不征孙权,都很尴尬。但要有所作为,也只能征孙权。
征伐荆州,人心可用
刘备的支柱力量主要来自荆州,也就是所谓的荆楚派。这些人跟着刘备跑到益州抢地盘。地盘是抢到了,但老家回不去了。所以,即便刘备能忍,荆楚派也不能忍。人心所向,而所向就是荆州。于是,这份人心就可以好好利用一下。大家都想衣锦还乡,那就打出个衣锦还故乡。所以,不能只问刘备一个人怎么想,得问刘备集团咋想。以荆楚系为支柱的刘备集团肯定想打,而且要打就打荆州。古人的乡土观念很重。所以,这一点很重要。
战场较量,军队为王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主战场在长江上游,主要是荆州和益州;孙权的主战场是长江下游,也就是扬州,具体说就是合肥一带。然后,孙权的军队竟在淮南搞出一胜五负的战绩。唯一的胜利,还是搞偷袭。但不是偷袭曹操的军队,而是偷袭曹操的麦子。趁曹军一个没注意,偷着把人家的麦子割了带走。胜仗如此勉强,败仗却相当狼狈。孙权御驾亲征,硬让张辽搞出八百破十万。就这种军队,刘备有啥理由不去欺负一下?为啥孙权窝在江东二十年却连个淮河都到不了?没别的原因,就是军队太差。自孙刘联合以来,刘备,包括刘备手下的军队就从来没瞧得起孙权的军队。因为这伙人真没法让人瞧得起。
纵横捭阖,但看形势
鲁肃是孙权集团的战略大师,周瑜是孙权集团的梦想大师。这两个大师看得都比较长远。有周瑜在,未必偷袭荆州;有鲁肃在,肯定不会偷袭荆州。但这两个人全死了。剩下的全是目光短浅之辈。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死后,孙权集团的各项决策既无远见又无算计,动不动就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偷袭荆州、得罪刘备;臣服曹丕、不情不愿。偷袭荆州得手后,孙权立即遭遇两面受敌的尴尬。东面一直跟曹魏死磕淮南,当时搞出了五比一的战绩。但之后这个数字还要变成十一战十败一胜。除了偷割麦子扳回一局,其他场次全被人家打得大败亏输。所以,刘备的算计是:自己打荆州、曹丕打江东,然后逼着孙权割肉。割肉给曹丕,那就只能把自己割死。割肉给刘备呢?刘备只要荆州。所以,但凡曹丕动手,夷陵之战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夷陵之战形势图
但是,事与愿违。刘备一败涂地,陆逊一战成名。但打了胜仗之后呢?夷陵之战后,孙曹彻底翻脸。然后,孙权的对手从益州刘备换成八州曹丕,被打得喘不过气来。最后,孙权不得不厚着脸皮向战败了的刘备求和。
那么,夷陵之战,刘备为啥会败?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打仗这事,集中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什么事情都能发生。事前预料总是无法周延,所以只能事后解释。
首先是将领,孙权选对了人
孙权确实能识人,而且敢用人。他没用老爹、大哥留下的一群老将宿将,而是用了豪族俊杰陆逊。陆逊虽然年轻,但做事沉稳,非常能沉得住气。他知道江东的军队肯定不是刘备的对手。所以,死活不打,就耗,一直把刘备的军队耗到疲惫懈怠,然后再致命一击。这种狠辣,把刘备这个老江湖都给打懵了。
刘备
其实,这个战术,刘备也熟悉,而且刚刚还用过。汉中之战,刘备也是打不过曹操,但刘备能耗。虽然没有致命一击,却把曹操耗到一声叹息:鸡肋!然后,曹操撤军、刘备完胜。所以,夷陵之战跟汉中之战几乎一样,只不过收尾精彩得多。那如果曹孟德狠一点,孤注一掷一点呢?刘备未必赢得汉中之战。
同理,如果刘备水陆俱进、置之死地而后生呢?陆逊言:“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意思是刘备不凭不借自家陆军碾压、不管不怕江东水军无敌,而是连后路后撤都不要,直接水路俱进去玩命,那陆逊也害怕。但是老江湖刘备还是保守了。他经验太丰富,所以也就局限在了自己的经验之中。于是,陆逊可以把地利优势发挥到极致。
其次是地利,这一点最重要
“隆中对”忽略了一点,就是荆州和益州的连接太单薄。荆州跟扬州之间,一路坦途。所以,这两个州的联系非常紧密。但荆州和益州之间隔着两湖密林,三峡水道七百余里,又窄又长又难走。所以,这两个州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为啥《三国演义》说刘备连营七百余里?因为三峡水道就这么长。把兵都堆过去不行吗?地形狭长,军队展不开。所以,刘备的军队虽然能打,却打不出伤害。陆逊把主力集中在三峡出口,然后就在那里拼消耗。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甚至,刘备包围了夷道的孙桓,陆逊也不去救援。孙桓是孙权的侄子。“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什么得士众心、什么城牢粮足、什么待吾计展,这全是官话。最根本的原因是陆逊知道自家军队打不过刘备的百战精锐。而两军对决、排兵布阵,自己还不是刘备的对手。那怎么办?孙桓是死是活、是贵是贱,自己想管也管不了,所能做的就是利用好地利这个最大优势。
第三是曹丕没出兵
刘备的预判是曹丕肯定会在后方搞孙权。但曹丕死活不搞。侍中刘晔建议:咱别接受孙权的投降,直接去揍他,收益会更大,而且很快就能灭了他。“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即便灭不了,抢他几个郡也不是啥难事。
曹丕
但是,曹丕一直沉醉在自己当皇帝而孙权表臣服的美梦之中。一直等到刘备战败,他才意识到必须得揍孙权。孙权比刘备可恶太多。
那曹丕就不能去揍刘备吗?不能。汉中之战后,魏军主力都在东边。把军队从合肥开到关中,然后再从关中开过秦岭,得多少日子、得多少粮食?所以,揍孙权这个反复小人最合适。但是,刘备一直等曹丕动手,可他就不动手,傻兮兮地坐山观虎斗。等终于意识到必须出手了,孙刘却再次搞起了联盟。难怪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不是孙仲谋有多聪明,而是自己的儿子太蠢。